第四章 見麵(2 / 2)

逍遙侯 大司空 6159 字 10個月前

李達和見到李中易後,大吃了一驚,他楞了半晌,方才皺緊眉頭問道:“你母親和二郎現在何處?”

李達和根本沒問及薛姨娘,李中易心裡也明白,在李達和這種典型的封建士大夫心目中,隻有正妻和兒子才值得關注。

在這個年月,身為侍妾的薛姨娘,和卑賤的奴婢一樣,可以被隨意地送人或是買賣。

“母親和二郎也被關進了大理寺……”李中易簡要的講解了一番家裡發生的事情,隻不過,刻意漏掉了他和黃清私下裡做交易的種種。

李中易知道,李達和一向看不起他這個百無一用的廢柴兒子,有些事情說多了非但無益,反而有害。

“阿爺,這究竟是怎麼了?”李中易沒資本浪費掉寶貴的會麵時間,他直截了當地問李達和。

“唉,棋差一籌。”李達和看著眼前這個“不成氣”的兒子,重重地長歎,“我本想借著替貴妃治愈皮癬的機會,趁機立下大功,以便早日升上五品的奉禦,你和二郎的前程也就……卻不成想,為父一時心急,反被那高新河暗中下了毒手,貴妃的皮癬不僅沒有痊愈,反而患處大為蔓延……”

李達和的說法,恰好印證了李中易此前的猜測,李中易心裡的底氣,更比此前足了幾分。

“阿爺,難道貴妃的皮癬,真就沒法子了?”李中易不敢直接詢問貴妃的病情,隻能繞著彎子想套李達和的話。

李達和並沒有直接回答李中易的問題,反而十分奇怪的問他:“獄吏怎會容你我父子在此私會?”

李中易心想,李達和總算是問到了點子上。這大理寺內門禁森嚴,監規嚴密,如果沒有內線幫忙,彆說父子私會,就算是想吃頓飽飯都是奢望。

城西的那千畝良田,其實不是李家的財產,而是曹氏的嫁妝。將來曹氏死後,隻能由李家二郎李中昊繼承,和李中易這個非嫡出的庶長子,並無半毛錢的關係。

天文數字的資產易主為黃清,自然必須曹氏本人定契畫押才行。

以曹氏超級吝嗇的守財奴個性,李中易即使用腳趾頭思考也知道,假如沒有強大外力的威脅,曹氏必然不可能同意。

這麼大的事情,曹氏將來不可能不鬨,也肯定瞞不住李達和。與其留下無窮的後患,不如現在就先給李達和透個底,讓他做到心中有數。

“阿爺,傳詔的‘閹豎’抄家的時候,故意挑事,甚至揚言要把二郎整死。孩兒……孩兒擔心二郎出事,隻得硬著頭皮上前探問。誰曾想,那閹豎竟是看上了母親在郊外的那千畝上好的良田……”李中易說到半山腰的時候,故意放緩了速度,等著看李達和的反應。

“錢財乃是身外之物,隻要二郎沒事就好。”李達和的反應很平靜,這完全出乎李中易的意料之外,“還有件事,原本我是想等你定親之後再告訴你的,現在索性提前說了吧。”

李達和慈愛地望著李中易,歎了口氣說:“為父年過三旬方有了你這麼一個兒子,自是喜出望外,故取乳名為珍哥兒。你本是妾侍所生,曹氏她又……唉,不提也罷。你從小性格懦弱,讀書雖算用功,卻終究天賦不足,科舉入仕必是無望。為父本指望著仕途上能夠更上層樓,使你和二郎能夠靠著門蔭,謀個好一點的前程……”

“為父這些年行醫,所受的饋贈大多已拿回家中,”李達和猶豫了下,接著說,“大約在三年前,為父治好了趙廷隱相公之老父的頑固舊疾。因實在推托不過,受了廷隱公一所三進宅子的饋贈,名字叫作隨園,就在城北的大同坊內。這是為父的一點私心,想等你大婚後,和兒媳婦一起搬過去住。”

彆看李達和日常對他極其嚴厲,不僅經常性的訓斥,就連挨揍也已成了家常便飯。

不成想,李達和對李中易竟然如此關愛,不僅拚了命地想替他掙一份好前程,而且還留下了一份不菲的家業。

人非草木,孰能無情,李中易豈能不大為感動呢?

獄吏已經在室內頻頻探頭,李中易意識到會麵時間將儘,趕緊問李達和:“阿爺,貴妃的皮癬真沒辦法了麼?”

李達和蹙緊眉頭,說:“為父行醫幾十年,見過無數怪病,卻從未見過那種反複發作的皮癬,時而蔓延,時而又收縮,實在是怪得很!”

“阿爺,孩兒前幾日被蚊蟲所咬,瘙癢難當。閒時也讀過幾本醫書,不知那皮癬是否銅錢大小?”

借助於李達和的描述,李中易有了個基本的判斷,費貴妃的皮癬應為神經性皮炎或是過敏性皮炎。

隻是,李中易還有點吃不太準,於是變著法地找借口,繼續套李達和的話。

“嗯,確是形如銅錢,患處增生較厚,有破損,時常滲液……咦,你怎麼知道這些?”

李達和詳細地解釋了一番之後,猛然間意識到,李中易的插話,居然恰好切中要害,不由起了疑心。

李中易故作羞澀的低下頭,小聲說:“孩兒也是看了醫書上這麼說,方有此問。”

關於李中易上輩子本就精通中醫的來龍去脈,說來話長,就算是三天三夜都解釋不清楚,何況是在時間異常緊迫的當下呢?

“嗯,錢財良田皆是身外之物,隻要人在,就有盼頭。若是能弄到紙筆就好了,我給你母親寫封信,想必她會理解你的一番苦心。”

針對李中易突然懂醫一事,李達和隻是隨口一問罷了,既然李中易的解釋很合理,他也就撇開不理。

這時,安排他們父子相會的那個獄吏,突然走了進來,小聲提醒說:“時辰已到,趕緊離開這裡。若是被上官發現了,小的項上人頭恐怕不保。”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