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為何?”李中易有些好奇地問郭懷。
郭懷解釋說:“李公,我們這些戰兵,都是經過好些年的訓練,鳴鼓而進,聞金收兵,令行禁止。這些鄉兵,即使幫著守城,也很可能因為害怕而逃跑。要知道,在戰時,一人逃跑,很可能牽連很多人。與其讓他們這些膽小鬼上城去禍亂軍心,不如不要他們。”說得非常直白。
李中易摸著下巴,心想,說來說去,其實還是兩件事,一是足夠的訓練,一是嚴厲的軍紀。
大戰在即,李中易也不可能有太多的時間,也從沒指望把這些鄉兵一下子就訓練成精銳戰士。
不過,萬一張永德或是趙匡胤帶兵來偷襲河池城,這多一個人,不就等於是多一份守城的力量和希望麼?
可問題是,怎麼才能夠把這些渣兵,真正的派上用場呢?
李中易這個古代軍事菜鳥,連連歎息,早知道有今天,當初怎麼就不多研究一些古代作戰模式呢?
在行軍來河池的路上,李中易也注意過,大軍之間的聯絡方法。
彆的軍隊李中易不太清楚,孟仁毅的金吾衛裡,僅僅指揮大軍行動的軍旗,就有不下幾十種之多。
至於,金鼓和號角,或長或短,或高或低,都代表著各種不同的含義,簡直太複雜了。
彆的不說,僅僅教會這些鄉民,辨識清楚指揮的旗號,就不是短期內可以解決的問題。
就在犯愁的時候,李中易忽然聽見一陣整齊的鼓點,他腦子裡立時靈光一閃。
拿破侖的時代,雖然有槍有炮,但是,法國的精銳步兵進攻的時候,依然需要排成整齊的隊列,踩著鼓點層層推進,而不是亂七八糟的一擁而上。
李中易馬上聯想到,反正隻是守城戰,隻要把軍鼓做得輕便化,並且儘量簡化鼓點的指揮含義,應該會起一些作用吧?
不管有用沒用,李中易胡思亂想了一番之後,索性解散了亂哄哄的團結鄉兵。
回到救護營後,李中易找來郭懷、伍佰以及另一個都的都頭鹿清山,和他們商量著怎樣練兵的事情。
鹿清山一聽說要訓練那些團結鄉兵,心裡就不太樂意。李中易也不想強人所難,乾脆打發他帶著手下的一百戰兵,分成幾組,在縣城的大街小巷裡維護治安,抓細作。
實際上,李中易這個所謂的“檢校捉守使”,到目前為止,隻是一個空架子。
孟仁毅手下的親信將領,各自把守著四門的防務,他這個沒有實力的外來戶根本插不上手。
縣城裡邊的治安,由縣衙的差役和民壯負責,這裡麵的油水很厚很厚。
由於涉及到重大的利益問題,縣衙對捉守使衙門發過去的公文,一直采取陽奉陰違的策略,態度很端正,可就是拖著不辦。
遲早要回成都的李中易,也沒想過要奪人家縣令的權,更不可能去承擔警察的工作。他所做的一切,目的隻有一個,把城守住,保住小命。
亂世草頭王,有槍的才是爺!
說一千道一萬,李中易手上沒有實力,也怪不得彆人不肯舍棄已經到手的豐厚利益。
這麼一來,李中易放下一切幻想,專心致誌地考慮練兵的事。手頭有一支可靠的武力,才是保命最大的本錢。
等鹿清山走後,李中易就把路上想到的一點練兵方法,告訴給了剩下的幾個人。
黃景勝和王大虎這兩個人,陰人黑錢是把好手,卻不懂怎麼練兵,自然是李中易怎麼說,他們怎麼點頭。
有實戰經驗的郭懷和伍佰,居然也由著李中易瞎胡整,沒有提出任何異義。
李中易其實也沒有成套的練兵的方法,他隻是覺得,整齊的隊列是培養紀律的有效方法。
唉,隔行如隔山呐,為了保住小命,一切都需要摸索!
說乾就乾,李中易把郭懷的部下召集起來,仔細地一看,又傻了眼。
郭懷帶領的這個都,共計一百一十人,其中弓手二十人,駑兵二十人,刀盾手四十人,長槍手三十人。
這種編製既有遠程打擊力量,又有近距離肉搏的戰士,即使李中易不懂古代的作戰方式,也心裡清楚,這種隊伍的編成,很有其合理性。
隻是,李中易對於弓手、駑手的訓練方法,可以說是一竅不通。他唯一覺得有點把握的是,刀盾手和長槍手。
在冷兵器時代,沒有拚刺刀一說,但是長槍手和刀盾手所起的作用,就相當於拚刺刀。
怎麼辦?
好在郭懷在當上副都頭以前,就是個熟練的弓手,再到伍長、火長、隊正乃至於副都頭。
技術兵種還是交給專業人士去管理吧!
李中易打算自己親自訓練刀盾手和長槍兵,把弓手和駑手交回到郭懷的手下。另外,再讓郭懷去團結鄉兵裡麵,挑選兩百名弓駑手,專門進行集中梯次射擊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