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易明顯察覺到何大貝的遺憾,不過,以步軍為主的李家軍,隻有不到三千黨項騎兵部隊而已,實在無法分出寶貴的有生突擊力量,去做次要的趕牛工作。
“唉,可惜了呀,牛的體積太大,不然的話,都裝船帶回南方去,肯定可以賣出好價錢。”何大貝連聲歎息,中原缺耕牛,這是傻子都知道的事實。
李中易笑眯眯的安慰何大貝:“自從有了船之後,咱們和契丹人戰略對抗的態勢,就有了驚人的變化,攻守之勢迥然不同。以前,我中國隻能坐視契丹人破邊南下,如今,契丹人的東京道、南京道,甚至是中京道,都麵臨著我大周水陸合進的巨大威脅。偌大的後方腹地,陡然變成了戰爭的前線,契丹若不想腹背受敵,至少需要分出二十萬以上的精兵吧?”
何大貝其實也很明白這個道理,隻是,他很早領會了李中易所宣揚的搶劫歪理:不搶白不搶,我多搶一分好東西,你的實力就弱好幾分,此消彼漲,長此以往,必是我贏你輸。
“嘿嘿,就算是契丹人分出二十萬人守衛東京道和南京道,也難防我軍水陸並進,飄忽不定的突然攻擊,必是防不勝防。”何大貝的分析,令李中易不禁微微一笑。
兩次鴉片戰爭,英國人其實派出的陸軍並不強大,武器也沒有先進到哪裡去。但是,憑借著舉世無雙的強大艦隊,英軍的超級機動能力,從戰略上確保了,戰場必然是英國佬自由選擇的結果。
這就意味著,英軍有能力把他們自己擺在,集中優勢兵力,打擊弱勢清軍的最佳戰略地位。
這麼一來,即使大清朝擁有近百萬綠營兵和八旗兵,也隻能處處挨打,而無力采取有效的反擊。
經過數年的戎馬曆練,軍事思想日益成熟的李中易,深刻的認識到,渡海而來的英軍,就本質上而言,其實就是大清朝無力應付的“海上匈奴”。
戰馬帶來的高機動性,以及高突擊性,一直是包括契丹人在內的北方草原民族,威脅南方中原政權的最重要的戰略資源。
戰爭邏輯的共通性決定了,英軍所乘坐的軍艦,以及艦上攜帶的大炮,其實就相當於契丹人胯下的戰馬和戰弓。
這一次,李中易北進契丹人的腹地,征集到手的都是無法持久航行於大洋之上的商船、漁船。
一旦,李中易掌握了大周朝的軍政實權,花個幾年工夫,造一大批真正具有航海實力的水師戰艦,編練出幾萬水師兵馬,嘿嘿,契丹人將永無寧日矣!
何大貝顯然也看到了這一層,他湊到李中易的身旁,小聲問道:“爺,咱們李家水師,何日可成?”
李中易豈能不知何大貝的小算盤,他沒好氣的抬腿,踢在何大貝的屁股上,輕聲斥道:“還不快滾?隻要少了一輛大車,仔細老資剝了你的皮。”
何大貝拍了拍屁股,笑嘻嘻的走了,一旁的牙兵十分豔羨的望著何大貝的背影,在李家軍中,有資格被李中易踢屁股的將領,屈指可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