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摸黑趕到了營州城下之後,楊烈便按照參議司的計劃,命令大家悄悄的沿著營州東門外,挖了一條深約半丈的深溝,溝內填滿了事先收集的乾草和乾柴。
另外,隨軍攜帶的簡易投石機,也被豎立起來,用於投射的鐵兜內,裝著沾滿了猛火油的乾草團。
幽州的漢軍殺出城後,雖然隊形不是那麼整齊,但依然頗有些章法,這令楊烈感到有些意外。
按照道理說,營州城內點起了不可被撲滅的火焰,寄人籬下的幽州漢軍應該失了鬥誌才對,可是,現實情況卻是,幽州的漢軍們揮舞著手裡的兵器,凶狠的朝楊烈撲了過來。
狹路相逢勇者勝,楊烈一邊默念著李中易這句名言,一邊舉起右手,猛的朝下一揮,“十段擊,放火箭!”
眨眼間,嚴陣以待的第一軍官兵們,在基層軍官的指揮下,整齊有序的射出了一波又一波打擊的箭雨。
陣後的投擲兵們,紛紛舉起手裡的大鐵錘,狠狠的砸掉控製投石機彈射的機關,陡然間,一顆顆碩大的火球,被投向幽州漢軍的頭頂。
李中易從來都不是唯武器論者,楊烈是其最得意的弟子,兩人一脈相承,都一致認為:武器要想發揮巨大的作用,必須看時機和地點。
比如說,此前的鋼弦弓或弩,和日常的軍用弓弩比起來,不僅射程短,而且由於煉鋼工藝的不過關,導致破損率極高,就作戰成本而言並不劃算。
可是,遇上了雨天,鋼弦弓弩便可以避開傳統弓弩怕水的特性,發揮出驚人的打擊效果。
相同的道理,放到如今的戰場上,有了城內的大火助威,再加上壕溝以及步軍方陣的阻擋作用,投放乾草的投石機配合上弓弩的施威,明顯發揮出了必要的威力。
“啊……”說著漢話的幽州漢軍士兵,不斷的倒在了血泊之中,臨死之前發出悲涼的慘叫聲。
沾滿了猛火油的乾草球,淩空砸進幽州漢軍的隊列之中,火球滾動之處,令無數幽州軍心驚膽寒紛紛退避。
營州城外沒有護城河,城內也不過區區幾十口水井而已,要想撲滅的令人目不暇接的火球,簡直就是癡人說夢。
俗話說得好:水火無情!
人的逃生意誌即使再強大,也架不住烈火熏烤之下,肉焦皮爛的嚴重後果。
慢慢的,已經衝出營州東們的幽州漢軍們,在第一軍將士們的火攻箭射槍紮的威脅之下,被重新擠壓回了城門之後。
趁著幽州漢軍回撤的空檔,楊烈進一步收緊了包圍圈,他命令輔兵們將事先收集起來的乾柴、乾草等引火之物,扔進了壕溝對麵,並潑上猛火油。
經過短暫的交鋒,楊烈心裡很明白,營州城隻有東西二門,然而入城駐紮的契丹人和幽州漢軍保守估計,也至少超過八萬人。
這麼好幾萬人,要想在短時間內完全通過區區兩座城門逃出生天,即使是傻子也知道這是絕對做不到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