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各地派出學政一事,由宰相親自宣讀明詔頒布天下,已成定局。在軍事新勝的威懾之下,無人再敢當著李中易的麵,亂嚼舌頭根子。
不過,涉及到切身利益的頭等大事,大家都想影響派出學政的人選。
這一下子,整個大慶門前,仿佛討價還價的菜園門一般,你來我往,唇槍舌箭,熱鬨無比!
李中易手捧茶盞,不動聲色的望著吵鬨不休的文臣士大夫們,他心裡可謂是感慨萬千。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老祖宗的這句老話,實在是精辟至極!
文臣們吵得歡樂,武將們就顯得很無聊了,功名但在馬上取,那是家族根基決定的前途之路,基本上不可能改弦更張,轉而借科舉作官。
不過,武臣們也分為新舊,老武臣們早年間跟著太祖打天下,到如今除了功成名就之外,尚有爵位的餘蔭。
隻是,這不過是啃老本罷了,李中易掌握朝政之後,老武臣們仗著家傳武學,出將入相的好日子,已經一去不複返了。
老一輩勳貴的既得利益,李中易並不打算去碰,他隻需要勒緊特權利益的韁繩,狠抓分家分產的新版推恩令,不出十餘年,便可達成平抑豪強特權。
其中的邏輯並不複雜!
人性本私!把大家族拆分為若乾個小家族,嘿嘿,家產好分,再想及時的聚集起來,可就沒有那麼容易了。
李中易隻要從源頭掐死了權貴們巧取豪奪或是利用高利貸獲取暴利的權力基礎,再大的家族,又能夠坐吃山空多久呢?
另外,逢入仕必考,這是李中易早在打進開封城之前,就已經定下來的鐵律。
文臣走科舉之路,武臣就必須從基層小卒做起,然後選拔進講武堂深造,逐步提拔為軍官。
如今的社會生產力嚴重低下,工業現狀依然是手工作坊式的堆人力,工業化的萌芽連影子都看不見。
從士兵中提拔軍官,再培養成將軍,還是符合軍事發展需要的職業化培養體係。
李中易是靠練兵和軍功起家的,經過這麼多年的摸索和總結,他當初看《戰爭與和平》這部電影時,看不太懂的內容,如今已經完全清楚了。
當時的俄軍,士兵就奴隸,軍官就是占山為王的領主,士兵被軍官任意打罵、肆無忌憚的欺辱,簡直就是家常便飯。
軍官的待遇,肯定要超過士兵很多。但是,帶兵的軍官如果不清楚基層士兵的痛苦,士兵們的戰鬥力,必然會受到極大的損害。
所以,李中易基於目前社會生產力條件的實際情況,明確規定:不敢是誰,隻要參軍入伍,一律從最底層的士兵做起,獲得了軍功再予以提拔。
這麼做的好處是,讓全體軍官們都切身體會到普通士兵的酸甜苦辣,使官知兵,兵知官,以減少不必要的戰鬥或是非戰鬥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