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是,受限於如今的冶金、造炮、機械等各方麵技術落後的現狀,李中易對於製退複進係統也隻敢在夢裡想一想而已。
開花炮彈,李中易所知並不多。不過,他知道的再少,也比所有人都更清楚火炮及炮彈的發展方向。
發射藥是現成的,開花炮彈的核心是兩點:一是時間信管,二是固定發射的方向。
剛開始,軍器監造出來的開花炮彈,十炮之中,總有六炮是開花彈的引信燒得比較快而引起的炸膛。
幸好李中易曾經下過嚴令,試炮的時候,所有人都必須遠出百米開外的地坑之中。
如果炮彈不炸,嚴禁工匠們靠近大炮,而是驅趕高麗的奴隸前去拆藥。
由於實驗過程中千奇百怪的炸膛事件,高麗奴隸們損失慘重,至今已經被炸死了百餘人之多。
沒辦法,軍事科技的進步,必然會出現人員的傷亡。李中易既然舍不得本國本民族的民眾,那就隻能委屈高麗棒子們了,讓他們替帝國的火炮事業發展,作出必要的犧牲和貢獻。
此前的發射實驗中,李中易注意到,球形的炮彈會在炮膛內翻滾,出膛後會因對稱度不良,而無法控製射擊的方向。
球形炮彈之所以會翻滾,主要是球形體在狹窄的炮膛內,受力不均衡所導致的結果。
這時候,李中易超越千年的見識,起到了至關重要的推動作用。
老電影《怒海爭鋒》裡,不管是英軍,還是法軍,艦炮的球形炮彈底部,都會被綁上一塊厚木板。受力均衡了,炮彈就不會翻滾,出膛後的方向也不至於偏差太大。
當然了,精度方麵的問題,在直瞄的現狀之下,目前也是隻能想一想,卻無法做到精確射擊的程度。
所以,曆次實驗中,都會鬨出這樣或是那樣的笑話。並且,由於沒有製退裝置,架退前膛炮每發射一次,都需要重新瞄準一次,發射的效率和準確度,也就隨之而大打折扣。
李中易上次離開軍器監之時,開花炮彈最大的問題,其實是炮管的具體長度問題。
科學的實驗證明,炮管越長,炮彈出膛的加速度也就越高,火炮的射程也就越遠。
不管是哪個時代,從弓到弩,又從弩到火炮,甚至是導彈,兵器射程越長的一方,所占據的優勢,顯然是不言而喻的。
然而,炮管越長,對管身材料的要求,也就越高。管身的冶金材料如果不過關,炸膛的風險,一定會時刻伴隨著炮軍的官兵們。
試問,一門隨時隨地可能炸死自己的火炮,炮軍的官兵們哪怕平時訓練的再嫻熟,臨陣之時的戰鬥力也必定會大打折扣。
ps:開年後各種會議多如牛毛,耽誤了更新,抱歉哈。明天起恢複正常的一天兩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