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3章 活該倒黴(1 / 2)

逍遙侯 大司空 3855 字 9個月前

李中易回到中軍帳後,腰間佩刀的竹娘,領著李翠萱和芍藥,快步迎上前來。

“爺,仗還沒打完吧?”竹娘翻著小白眼,沒好氣的數落李中易。

竹娘一直追隨在李中易的身邊,對於他總喜歡在關鍵時刻,把全軍的指揮權交給部下重將的固有風格,可謂是知之甚詳。

“娘子,穩贏的仗,如果廖山河打輸了,那他就隻配去養馬嘍。”李中易攤開雙臂,由著三個女人替他寬衣解帶。

自從河池建軍以來,李家軍碰見過很多的困難,卻從來沒有中過敵軍的埋伏。而且,自從參議司成立之後,行軍打仗全都變成了計劃性極高的作戰。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總參議司的職責之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謀定而後動。

具體而言,也就是每一次行軍或是作戰,總參議司都必須在調動的軍令之中,留下至少三種以上的遇險備選計劃,並下發到都頭一級。

一個都的兵力,大致相當於現代的一個連,也就是連軍官帶士兵,共有一百餘人。

說句大實話,由於講武堂的存在,現如今,李家軍的隊正以上的基層軍官,無一例外,全都是科班出身了。

所謂科班出身,有其固有的局限性,臨戰時穩重有餘,靈活不足。

但是,隻要基層軍官嚴格按照條令的要求,執行作戰任務,也許無法及時的捕捉到稍縱即逝的戰機,至少不會中埋伏。

所謂的戰機,其實大多和高風險的作戰密不可分。弱勢的一方,尤其需要捕捉戰機,大賭一把的動機,相對而言更強烈一些。

李中易的建軍思想,一向是論勝之前,先要看清楚敗因。所謂的戰機,寧可下次再抓,也絕不能因為貪功冒進而誤了大事。

事實上,李中易的這種軍事思想,深受曆史上的唐軍或宋軍諸多敗仗的影響。唐軍或宋軍,在深入大草原之後,往往會因為主將貪功,而被馬背上的敵人斷掉後路和糧道,而導致敗亡。

所以,先穩立於不敗之境,以厚重之勢壓迫過去,迫使敵人犯錯誤,這才是李中易到目前為止,保持百戰百勝之記錄的根本。

當然了,除了軍事因素之外,李家軍格外優厚的撫恤金,讓李中易根本打不起一場大敗仗,也是很重要的經濟考量。

打了大敗仗,除了聲威受到嚴重的負麵影響之外,經濟上要破產,也讓李中易根本輸不起。

隻算軍事和政治帳,不算經濟帳,明君所不為也!

如今盛行的孔孟之道,羞於言利,而慣於坐而空談所謂的學問,李中易向來是不以為然的。

曆史發展的現實證明,儒學以及孔孟之道具有極大的局限性,並不是救國圖存之根本。

發展工業,尤其是和國防息息相關的工業,然後狠狠的對外殖民,才是轉嫁國內矛盾的良方。

土地資源,永遠是有限,曆朝曆代在開國之時,會出台很多與民休息的善政。到了王朝中期之後,因為土地兼並愈演愈烈,便會出現窮者益窮,富者恒富的死循環危局。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