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李中易的注視之下,突前的兩門6磅炮,被推到了距離城門洞大約500步的距離,隨即停止了前進。
一宋步的長度,大約相當於現代的1。2米左右,也就是說,火炮被推到了距離大名府的城門大約600米左右的方位。
600米,這肯定超過了未曾改良過的神臂弩的最大射程,根本不需要擔心。
大名府城裡肯定有牛弩,隻不過,李中易一時間還弄不明白,為何至今沒有看見牛弩反擊呢?
不過,李永堂把6磅的輕炮推到前邊去,雖然會有人員傷亡的風險,一旦成功了,收益卻是最大的。
畢竟,和架雲梯、堆人命、搶城樓的搞法相比,即使有人被牛弩所殺,損失也不可能太大!
戰爭,不可能不死人,如果能以2位數的傷亡,就取得了轟垮大名府城門的輝煌戰績,無論從哪個方麵計算,都絕對是一筆劃算的好買賣。
6磅炮,屬於騎兵和步軍配屬的輕炮,壞處是射程近,威力偏小。好處就很多了,其中最突出的優點,就是可以被騎兵攜帶著進行遠程突襲。
12磅炮,威力大,射程遠,但重量太大了,以當前的道路狀況而言,很難做到高度的機動性。
說白了,李中易大量製造6磅炮,針對的目標,主要是機動性超一流的契丹人。
契丹擅長野外浪戰,而不擅長守城或攻城,李中易帶上輕便的6磅炮,再使用開花彈,足以讓契丹人吃儘苦頭。
俗話說的好,會者不難,難者不會!
關於炮兵的發展,很多時候其實並非技術達不到要求,而是大家完全沒有意識到其中的小竅門而已。
比如說,從滑膛炮到線膛炮,其實隻需要在鑄造的時候,將泥模的內膛增加若乾線條即可。
可是,從滑膛炮發展到後裝線膛炮時代,依然花了幾百年的工夫。
其中的核心問題,就是盲目的攀登科技樹,處處需要試錯,必須付出的時間成本。
李中易卻不同,他完全知道,線膛後裝炮必定會在未來,取代前膛前裝炮。
“轟……”
“轟……”
十幾門12磅炮依次發出怒吼聲,其中一顆粗大的彈丸,恰好擊中了西門的城門樓。
“哢嚓……”城門樓應聲而塌,碎石斷木肆無忌憚的四處飛濺,城門樓四周來不及躲避的守軍們,立即遭了殃。
“啊……我的眼睛……”
“呀……我的腸子流了……”
“娘親啊,痛死我了……”
符彥卿剛離開城門樓不久,正好在城牆上四處巡視,恰好躲過了一次大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