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易把雜科及第的三百多人,全麵撒網式的分配至各個衙門的最底層,一旦這些人全麵掌握了各衙門的庶政之後,浮在上麵的尚書、侍郎、郎中或是員外郎等人,輕而易舉的便可換掉。
三百多人的官員隊伍,密布於各個衙門的最底層之後,直接帶來的好處,便是各個衙門處理公務的速度,比此前快了五倍都不止。
原因其實很簡單,李中易把雜科及第的這些人分配進各個衙門之後,又授予了他們專折奏事之權。
也就是說,這些到各個衙門觀政的預備官員們,都有單獨給李中易上奏章。
也正因為觀政的預備官員們,有了專折奏事之權,各個衙門之中,一對一被盯死的低級官員們,他們的日子就很難過了。
其實這個套路,李中易是從雍正皇帝那裡順來的。雍正帝的諸多成就之中,除了秘密建儲的製度、攤丁入畝的政策之外,最令李中易欣賞的其實是委派候補官員,緊盯著現任官員。
一言以蔽之,候補的官員,想要轉正,就必須抓住現任官員的把柄,將其參倒之後,才能順利上位。
這年月的官場上,隻有和切身利益息息相關的重大事情,官員們才有可能往死裡得罪同僚。
更巧妙的是,李中易暫時沒動進士們的奶酪,把他們都送進了翰林學士院裡。
嘿嘿,不是有個不成文的顯規則,不入翰林,不得為相麼?
實際上,規矩都是人定的!
往往是,定規則的人,自己首先破壞規則,這就是特權了!
忙完了科舉之事後,李中易的工作重心,便集中到了即將開始的統一戰爭上麵。
按照總參議司的建議,朝廷禁軍完全可以兵分兩路,一路走陸路直逼洪州,一路則海路,先滅了吳越錢家,再合圍消滅南唐的李家。
進攻南唐的錢糧,李中易早就準備好了,為今之計,最大的問題,反而是命誰為帥的問題。
按照常理,劉賀揚是征南將軍、淮揚兵馬大總管,南征的主帥,應該選他出任。
不過,有人卻主張,南征非小事,如果任命楊烈為南征的主帥,一舉拿下南唐的把握,肯定更大一些。
就在籌劃南征之際,劉賀揚突然病了,李中易從奏章上的病情描述,第一時間就意識到,劉賀揚很可能患的是瘧疾。
在過了潛伏期之後,首先就會畏寒,然而渾身發高熱,接著大出汗。從劉賀揚的病情來看,恰好的符合了這三大要素。
在現代醫學上,一般采取查血象,查瘧原蟲以及血清學檢查,來確定瘧疾的病因。
如今的條件之下,李中易自然不可能采取抽血檢查的方式,而隻能采取中醫的治療方案。
古人稱呼瘧疾的叫法有很多,最初記載見於《黃帝內經·素問》。當然還有其他俗名,比如寒熱病、發冷病、脾寒病、打脾寒,發瘧子、半日子、發半日、打擺子、做老爺、賣柴病、子母瘧、子午瘧等等。此外,廣西管它叫羊毛痧,雲南、貴州叫瘴氣,此外又有蝦蟆瘴、泥鰍瘴、蝴蝶瘴等名稱。
明代張景嶽的《景嶽全書》明確了瘧疾是感受瘧邪所致。因此,除了鬼神致病外,中醫普遍認為瘧疾是因外受瘧邪、瘴毒而起。
東晉的煉丹達人葛洪曾經寫過一本實用的古代“急救手冊”,名叫《肘後方》(又稱《肘後救卒方》、《肘後備急方》),所謂“肘後”,意思是它篇幅不多,可以讓人懸於肘後,方便攜帶。這本書主要記載了一些古代常見病的簡便療法和急救療法,其中就包括瘧疾。
《肘後方》中收錄了“青蒿方”以治虐,用法極為簡單:“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儘服之。”
然而,此青蒿非彼青蒿也!
1693年5月康熙帝患瘧疾,久治不愈,最後還是靠傳教士獻上的金雞納藥才治好。
屠教授發明的青蒿素是現代西藥學的產物,它隻不過是藥學家們使用現代化學方法在中藥青蒿中提取出的高效抗瘧原蟲成分罷了,本質上與中藥無關。
對於瘧疾,李中易其實也沒有特彆好的辦法,他隻能命人采摘大量的青蒿,送到劉賀揚處,絞蒿取汁!
既然劉賀揚的運氣不好,得了瘧疾,南征的主帥人選,也就塵埃落定,非楊烈莫屬了!
考慮到海陸並進的現實,由楊烈指揮馬步軍十萬兵馬,直逼洪州,把林仁肇的注意力吸引過去。
水師則載著八萬兵馬,從汴河出發,出黃河入海,再沿著海岸線一路南下,先取了吳越!
ps:現在是256票,超過了276票,至少加一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