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西征,後北伐,這既是總參議司的建議,也是李中易定下的戰略。
然而,隨著林仁肇投靠了西蜀之後,強漢朝的揚子江防線,隨即吃緊。
孟昶不是傻瓜,江南的吳越國和唐國先後被滅之後,基於唇亡齒寒的地緣邏輯,接下來就該輪到蜀國和北漢了。
北漢背靠著兵強馬壯的契丹人,而孟蜀卻隻能靠自己。更重要的是,林仁肇手握六萬水師投靠過來,讓孟昶一直如同芒刺在背。
蜀國也有水軍,隻是,水軍的數量頗少,僅僅數千人而已。
林仁肇投靠了蜀國之後,孟昶大喜之餘,命其為水軍都指揮使。隻是,蜀國原本很弱小的水軍,卻沒有交到林仁肇的手上。
如此明顯的忌憚之意,林仁肇也不笨,他索性上奏孟昶,主動申請屯紮於夔州。
夔州,即今重慶市奉節縣。從漢代起至20世紀初,奉節為巴東郡、巴州、信州、夔州、夔州府和江關都尉、三巴校尉等治地,一直為巴蜀東北部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中心。
當初,李中易為了預防林仁肇很可能的襲擾,特意命袁老幺領著水師的主力,駐紮於峽州,以遏阻林仁肇可能的順流東進。
這個時代的揚子江,和後世的長江頗有些不同。主要就是三峽以內,水流湍急,江心處的航道內怪石叢生,稍微有個不慎,便會觸礁船沉人亡。
簡單而言,林仁肇即使是順江直下,不付出沉幾條船的代價,也難以攻到峽州。
這還是雙方沒開戰的基礎之上,如果林仁肇戰敗西逃,戰船的損失絕對不是個小數目。
所以,袁老幺卡住了峽州的門戶之後,就等於是扼住了林仁肇東進的咽喉。
原本,參議司定的滅蜀策略是,北邊馬步軍出鳳州,沿嘉陵江南下,東邊水軍出歸州西擊夔州、渝州地區。
隻是,林仁肇突然率領六萬水軍投靠了蜀國之後,兵出歸州顯然成了妄想。
林仁肇,不是一般人,而是水軍名將。他隻需要在上遊多備用火船,就可以將強漢朝的水路攻勢,化解於無形。
這麼一來,滅蜀之戰的計劃,繞了一大圈之後,又回到了曹魏滅西蜀的舊途,即兵出漢中或是兵出鳳州。
蜀道難,難於上青天,指的就是走陸路的艱難險阻。
不過,巧合的是,曆史上的多次滅蜀,都是由陸路作為主力完成的。
秦國奪蜀、曹魏滅蜀,走的是陸路;北宋滅蜀,依然是靠陸路為主。
更重要的是,李中易手下的心腹高級將領之中,一大半都是蜀國的獵人或是山民。例如,楊烈、李雲瀟、李浩東、李延清等人,都是蜀國的獵戶出身。
對於土生土長的蜀人而言,無論是兵出漢中,還是兵出鳳州,地形上麵並不存在不了解的盲區。
凡事,有利亦有弊!
伐蜀之役,重在後勤保障,而不是戰鬥,李家軍的高級將領們,都深深的懂得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