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折從阮收到了範質的奏章後,並沒有馬上處理,而是先轉給劉金山,再落入了李瓊的手上。
劉金山見了範質的奏章後,不由微微一笑,好一個眼光獨到的範老相公啊!
範質替柴守禮說話的奏章,看似逆了李中易以法治國的國策,卻又不是特彆的刺目。
畢竟,議親、議貴、議功,這三議關係到了整個權貴圈子的根本利益。
說白了,隻要這次柴守禮逃過了一劫,三議贖罪的事,將惠及整個官場上的高官們。
不過,以劉金山之見,柴守禮這一次隻怕是再劫難逃了。
畢竟,堅持以法治國,是李中易念茲在茲的基本國策。不然的話,李中易也不會折騰著,硬是把大理寺單列出來,使其不受任何衙門的影響。
按照李中易臨走時定下的規矩,內閣采取民主集中製,由李瓊召集內閣會議,集體討論處置。
李瓊既然看過了範質的奏章,他也不敢擅自做主,就命人把劉金山和折從阮,請到他的公事廳裡來,大家商議一下,看看應該怎麼辦?
等折從阮和劉金山都到了之後,李瓊直接了當的說:“範質上了奏章,替柴守禮說話,懇請朝廷饒了柴守禮,二位有何高見?”
折從阮瞥了眼劉金山,見劉金山沒有搶話的意思,他便拈須笑道:“既然人已經押在了大理寺內,那就交由大理寺審決了吧?”
李瓊點點頭,折從阮並無替柴守禮說話的意思,他便又看向了劉金山。
劉金山仔細的想了想,說:“皇上一貫重視依法治國,此事當由大理寺審決。”
已經是二比一了,李瓊也毫不遲疑的說:“交由大理寺公審之,恩也出自於上,我等做臣子的隻須秉公辦差即可。”
三言兩語之間,內閣的諸位相公們,便決定了柴守禮的命運。
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沒文化的漢高祖劉邦尚且知道有法可依,更何況聖明的天子李中易呢?
此時,李中易已經抵達了陝州。陝州是中原地區的糧食物資入陝的咽喉門戶,也是物資的轉運中心,所以,此地的公倉林立。
李中易還是老規矩,徑直住進了陝州兵馬總管府,畢竟,修行宮太過耗費民力了。
陝州知州張清之和陝州兵馬總管楊強和,一直陪侍於李中易的左右,時刻等候著皇帝的召喚。
李中易洗漱過後,換了身寬鬆的便裝,在偏廳內正式接見了陝州官場上的頭麵人物。
“知陝州軍州事,臣張清之,叩見皇上。”
“陝州兵馬總管,臣楊強和,叩見皇上。”
“陝州通判……”
“陝州轉運使……”
“陝州巡檢使……”
李中易高居於上首,擺了擺手,說:“罷了,平身,賜座,上茶。”
官樣文章的禮儀流程走完之後,諸官紛紛落座,李中易冷不丁的問陝州轉運使李聰正。
“陝州現有多少轉運的官倉?其中,糧食幾何?軍器幾何?”
李聰正見皇帝動問,他趕忙站起身子,大聲答道:“稟皇上,共有官倉二百處,其中糧食五十萬石,軍器中刀……”
李中易點點頭,李聰正顯然事先有所準備,以至於以至於對答如流。
不管李聰正是背熟了數據,還是心中早有數據,至少他可以答得出來,沒被李中易問住,這就可以了。
李中易心目中的好官概念,並不是不貪就足夠了,而是能夠乾練的辦差。
一般而言,在李中易的印象中,凡是和物資調撥沾邊的官員,都難免常在河邊走,不能不濕鞋。
畢竟,過手的物資和銀錢,實在是數目巨大。哪怕,隻是小小的撈一點,油水也足夠養活很多土農民了。
後世有一段時間,糧食局、物資局等管物的部門,都是肥得流油的部門。
李中易又問李聰正:“帳冊可曾帶來?”
李聰正趕緊拱手道:“稟皇上,臣雖然沒帶帳冊,心裡卻有一本帳,絕不會錯。”
“好。”李中易等的就是這句話,他隨即吩咐道,“那咱們就隨便找一家官倉,當場點驗,可好?”
李聰正心裡沒鬼,自然不怕李中易臨時抽查,他隨即朗聲道:“但憑皇上的吩咐。”
李中易對管物資的官員和衙門,都是非常的敏感,畢竟,其中的貓膩甚多,很容易出現大碩鼠。
知州張清之見了此情此景,不由大感僥幸,知道李中易要途徑陝州之後,他很是下了一番苦工夫,幾乎每天上集市去逛,以便了解民間的物價。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