濱州是黃河的出海口,屬於地位十分顯赫的軍事重鎮,碼頭上就駐紮著一個直屬於總軍法司的憲兵營。
東海水師的官兵們,一直夾著尾巴做人。哦,第一協來了,就鬨出了大事。
隻要憲兵介入了,官司必定會打到皇帝的跟前。
自從,河池軍興以來,還從無縱兵行凶的狀況出現過。以林仁肇對皇帝脾氣的了解,隻要張三正敢亂來,他的腦袋絕對要搬家。
正如林仁肇所料,張三正也就是嘴巴上詐唬一下而已,借他八百個膽子,也不敢縱兵鬨事。
見沒嚇住林仁肇,張三正隻得放軟身段,開始說軟話。
誰曾想,林仁肇就是個軟硬不吃的家夥,死活油鹽不進,令張三正隻得悻悻的走了。
張三正回到自己住處,臉上忽然露出了神秘的笑容,令人感覺到高深莫測。
在整個帝**方之中,遠不是鐵板一塊。水師和陸師有矛盾,禁軍和新軍也有矛盾。
就算是河池鄉軍出身的將領們,也都各有山頭。隻不過,李中易擁有的巨大威望,以及嚴密的條令製度,足以震懾住大家罷了。
其中,水師和陸師的矛盾,主要集中在,先北伐還是先南進,以及陸師上了水師的戰船之後,究竟以誰為主的問題上麵。
從開封登船出發後,張三正就一直在和黃河水師提督周道中打嘴巴官司。他的一些想法,叫周道中一一反駁了回去。
水師的態度很明確,陸師再厲害,隻要上了船,就要聽水師的安排。
張三正是個很有想法的人。他琢磨的是,兵貴神速,早日平定了高麗國的叛亂,早日班師回朝,以便早點擴軍成第一鎮,然後參與極其重要的北伐。
這就是典型的大陸軍思維了!
陸師更看重北伐契丹人,可能獲得的巨大利益。一旦北伐成功,陸師的將領們,尤其是新軍的高級將領們,大麵積封侯自是不在話下。
而水師則更希望往南洋擴展,那樣的話,他們才有大展拳腳的餘地和充足的經費。
張三正坐到書桌前,一邊品著香茗,一邊回憶和林仁肇第一次交鋒的全過程。
以張三正的精明,他自然心裡明白,不管是北伐,還是南進,新編陸軍都肯定是打頭陣的主力軍。
隻是,儘快的北伐,最符合張三正的切身利益。
因為,南進的話,打的不是土著就是蠻夷,後勤物資還必須依賴水師出大力,肯定會分薄了軍功,想封侯就很難了。
北伐的話,茫茫大草原之上,哪有水師什麼事兒?
而且,契丹鐵騎威震天下,擊敗契丹人的成就感,絕對是南進無法替代的。
林仁肇氣走了張三正之後,完全沒有想什麼南進北伐之類的勾當,他就隻琢磨著一件事,怎麼加快建造風帆式巡洋艦的進度。
和皇帝促膝長談了五天五夜,這讓林仁肇深刻的領會到了,皇帝渴望吞並南洋諸國的勃勃野心。
按照李中易的說法,南洋簡直是取之不儘,用之不竭的大寶庫。
比如說,吳哥王朝的重要造艦材料——柚木,室利佛逝王國的橡膠樹,占城國的稻種和肥沃的土地,等等等。
林仁肇記得很清楚,他當時都聽傻了眼。皇帝所說的這些東西,他這個長年在水上的大督督竟然一無所知,實在是太丟人現眼了。
皇帝說得有鼻子有眼,也沒有必要騙林仁肇,這就極大的勾起了林仁肇迫切希望南進的念頭。
張三正故意來鬨的小心思,林仁肇多少猜得到一些,不就是北伐和南進之爭麼?
隻是,林仁肇並不認為,張三正有能力改變皇帝的既定擴張戰略。
雄主,豈會任由臣子的擺布?想都彆想。
等暈船藥送到之後,第一協立即登上了東海水師的大海船,浩浩蕩蕩的駛向隔海相望的江華島。
李漢帝國,早就把江華島修成了軍事要塞,便於就近控製開京的高麗小朝廷。
實際上,如果不是李中易想檢驗一下新編陸軍的訓練成果,單單是東海水師加上江華島的幾千駐軍,就足以平定叛亂了。
東海水師的艦隊,沿著膠東半島北端駛到登州,然後橫渡黃海,抵達朝鮮半島大同江口的椒島。
在椒島補充了飲水後,艦隊繼續乘船南行,趕到高麗京都“開京”附近的禮成江口的貞州碼頭。
在貞州碼頭上,林仁肇、張三正和駐江華島的控麗軍都指揮使交換過意見後,當即決定,新軍第一協棄船登岸,走陸路去開京。
畢竟,第一協的火炮、戰馬和輜重,實在是太多了。禮成江上遊,一直到開京附近,都再無貞州這麼大的碼頭,可以迅速的卸下火器裝備。
(PS:月票隻賞了三張,但是,為了鐵杆兄弟:偽毅,司空淩晨還是加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