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起吊大型的木料,過去的方式有搭建梯子的,也有堆土上去的,現今現場有杠杆原理,還有滑輪組合,解決了諸多難題。
尤其是工坊那邊的建設,趙生力求簡便實用且牢固為原則。當初欒城內有一條河經過,但河麵不夠寬。
在改造過程中,趙生索性在城內建造了兩處湖泊,一處在內城邊,還有一處就在工業區附近,而河道由原先單一的一條,被挖掘出了兩條。
東南方建設的便是工坊,緊挨著工坊附近就建設了一處住宅的生活區。
這是古代,住宅區也隻能建造成平房,考慮空間利用,趙生設計的圖紙基本上都是一層半的樣式。
這有點像後世北方的平頂房,房頂上可以晾曬東西。而他們設計直接設計成有了二樓一大間屋子,人可以直接從家裡上去。
由於是集中建房,所以房屋之間還能省下一麵牆磚,瞬間西北方的居民區出現一排排奇特的房屋。
“公子,這樣建設下去,我們需要花費多少成本啊,到現在我們也就建設出二千套這樣的住房,而且很多材料都是石崗村墊付的,我們還沒有給材料錢。”
趙生心裡也明白,他的產業賺了一些錢,而且趙家莊的趙常晟也挺支持他,但依舊是杯水車薪啊,偌大的一個城池,僅憑自己之力很難建設完畢。
“行了,工坊有些已經建設好了,做軍用壓縮食品的,可以開工了,做即食食品的也可以開工,現在打算招人,過來上工的人需要有保人方可。”
其實做食品方麵的技師,趙生已經培養了幾個,招募的新人過來打個幫手就行,其實也不難。
軍儲糧食品,利國利民,李淑雅和自己父親商量,將老兵中一些要退役的人招募回來,願意去做工的可以去工坊。
大周士兵大部分是府兵徭役製度,打完仗該回去種地的,還是要回去,很多人打仗幾年回去一看,地都變成彆人的了,有的甚至老婆都不是自己的。
這也是這個時代的悲劇,還是那句老話,刑不上大夫,你背後沒有絕對的勢力,根本鬥不過當地的惡勢力。
而這些惡勢力背後,不是宗族勢力,就是官府勢力,甚至還有黑惡勢力。你讓這些當地方官的人怎麼管?得罪哪一方自己都會沒了性命。
二千多套房子,先劃出一排作為需要留宿之人的公共宿舍,一套房間怎麼說都能住下五六個人,擠一擠十個人也不是不可能。
欒城的外城牆高度有三丈三,趙生采用一層丈的位置才這樣建設一個,而且占不到城牆的一半。
做這個主要是將一些常用的物資封存在這裡,有時候打仗也可以作為臨時避難場所。
但第二層位置,趙生完全就建設成了住宿區,靠近城外的用城磚修葺,相隔三處的位置又砌出一堵牆,不過是用小青磚,中間再用白灰灌土法填實。
然後在這一層蓋了許多的房屋,當然相隔之間也有一些台階,有些房屋也是作為物資儲存使用的,畢竟打仗物資從後方運過來耗費時間。
頂層是平台和射擊的垛口,而且最為奇怪的是,車樓頂上有無數的箭樓。
打過仗的人都知道,箭樓一般都修在平地,城樓上極少有這樣的,但這所城樓就修建了這樣一個設施,也不是很高,大約有一丈二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