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小阮公辭彆(5k)(1 / 2)

晉庭漢裔 陳瑞聰 5966 字 25天前

歲月匆匆如白駒過隙,轉眼光陰飛逝,不知不覺間,已是太康六年(公元285年)的五月了。

此時夏日炎炎,萬物滋生,蟬鳴聲震耳欲聾,鶯雀間如同風鈴般來回鳴叫,更不時有山嵐刮過山林,使得齊腰的野草與茂盛的枝葉也隨之狂歌,加上淺水處的蛙鳴,洞穴中的狐鳴,萬物之聲交融在一起,好似奏響了一曲沒有節拍的強樂,令邊山上下格外熱鬨。

但這種熱鬨來自於自然,並不會使劉羨感到喧囂和聒噪,反而因為一種心靈上的平靜,讓他能夠欣賞其中的生機與美妙。因為他的生活也回歸到平靜中了。

隨著齊王司馬攸的死亡,原本極度劇烈的齊王黨爭終於結束,太子司馬衷的大位也徹底穩固下來。於是一夕之間,西晉朝堂的政治鬥爭都煙消雲散,連帶著京畿百姓的平靜生活也隨之回歸。洛陽解禁,坊市重開,涼州和並州來的商隊再次暢通無阻,城郊的街巷也恢複了燈紅柳綠,連帶著劉羨在邊山的守孝之地都有人拜訪了。

大概在齊王病逝的下一個月,張華被天子重召回京,任命為太常,張韙也隨之返京。而後陸陸續續的,那些被父母遣送回祖地的元勳子女們,也都返回到了洛陽。石超也在其中,在回來後,他聽說劉羨一個人守孝,第一時間就騎馬來邊山看望。

看見劉羨住在這麼簡陋的地方,所食也不過蔬果,他兩眉先是高高皺起,然後就笑著說:“等你守孝結束,我請你到我六叔家,見識見識些絕世佳肴。”從此以後,石超就隔三岔五地來看他。

然後是兒時的好友,郤安與張固,他們也都回洛陽來了。在八歲左右的時候,也就是劉羨隨陳壽讀書後,他們也都被各自的家長叫回去就學發蒙,到現在差不多已有五六年了。郤安的父親是郤正,張固的父親是張通,都是蜀漢亡國後隨安樂公一家進京的死忠。如今這兩人都已經去世,便讓孩子子承父業,繼續當安樂公府的門客,以後也就是劉羨的隨從。

幾年未見,兩位兒時同伴都已經大變樣。

由於郤正此前被朝廷起用,當過巴西太守,家格有所上升,加上司馬炎曾特地誇獎過郤正的忠名,說“正昔在成都,顛沛守義,不違忠節”,所以益州的中正格外看重,郤氏也搖身一變,成了巴西有名的郡望。連帶著郤安回來時,身上也染了些士族特有的清貴之氣,張口就要和劉羨談玄論道,其能言善辯,倒也頗有古之謀士的色彩。

而張固的父親張通早年是蜀漢殿中督,以勇力著稱,在劉羨試兒會上,還說過想培養他勇武,可惜並未如願。後來張固回家,就被張通悉心培養,打熬力氣,又教他弓馬騎射,刀槍棍棒諸般武藝。等張固騎馬來見劉羨,這位兒時的玩伴已長到七尺有餘,練得膀大腰圓,還有一手好槍法,一看就是戰場上衝陣的好手。…。。

他們同劉羨玩笑說:“辟疾,你有我們一文一武陪伴左右,應該去建功立業啊!怎麼在這裡蹉跎歲月?”

劉羨則笑道:“時候還長,我這是猛虎臥荒丘,潛伏爪牙忍受。”

於是他們常常來邊山陪伴劉羨,有時候還同臥在草廬中,一麵聆聽天地間的風濤之聲,一麵談論古往今來的英雄事跡,心中則澎湃激蕩,思緒萬千,鮮有倒頭就能酣然入睡的情形。

當然,除了這些同齡人外,小阮公偶爾也會來看望劉羨。一是看看他的近況,二是考校他的功課,三則是帶一些好友過來,專門為劉羨揚名,畢竟劉羨已經決心入仕,也有鄄城公做提攜,那相關的準備,現在就可以開始做了。

所以到了太康五年的時候,原本以為會非常寂寞的守孝生活,劉羨其實過得並不枯燥。他無聊時有朋友相伴,迷茫時有老師教導,空虛時有書籍慰藉情感,更有已經明確下來的未來目標與希望。就連安樂公也收斂了許多,回到府中後,雖然沒過幾天,劉恂就舊態複萌,依舊沉醉於酒色之中,但至少不再有什麼令人瞠目的暴行了。

這些都讓劉羨高興,唯一讓他傷感的就是,母親無法親眼看到這一切了。他隻有每晚在母親墓前祈禱,希望母親泉下有知,能夠高興一些。

在這一天,劉羨正在草廬前鋤草。他打算在山間清出一塊空地來,移栽些賞心悅目的花草,蘭花、菊花什麼的都行。這是他靈機一動想到的,也是張希妙生前喜歡的雜務。

正翻地的時候,劉羨聽到山下傳來了熟悉的長嘯聲,立刻放下手中的木鏟去看,果然望見了一輛牛車,前麵駕車的是一個比他稍大一些的青年,後麵斜躺著的是一名露髻披服、倚車長嘯的老人,正是阮孚與小阮公。小阮公遠遠望見了山上的劉羨,便停下嘯聲,將手中的塵尾來回搖晃,以表示看到得意弟子的高興之情。

劉羨趕忙披了袍子迎下去,而後恭恭敬敬地為小阮公牽牛,將他們牽引到一塊三麵環水、上有竹林的平地。這是因為陽光熾熱,暑氣如蒸,原本的草廬雖然地處開闊,但被太陽曬個正著,遠不如此處清涼。

等小阮公坐定後,劉羨給他們端來兩壺清水,然後坐在下首,詢問小阮公道:“老師,我還是按照慣例,先吹些曲子嗎?”

小阮公拍拍手,閉著眼睛道:“行,先來首《奇鳥》吧!”

小阮公所言之《奇鳥》,乃是其叔阮籍的《詠懷詩》之一。劉羨早已學得熟了,他點點頭,掏出懷中的竹笛,深吸一口氣,手指按住笛孔,將氣息緩緩送入笛中。

這首樂曲起初悠揚空曠,仿佛處在一片混沌中間,上望之昏昏,下望之茫茫,隻有一股不可捉摸的靈氣滌蕩其中。然而轉瞬之間,樂曲如一聲驚豔的鳥鳴唱過,混沌也如刹那芳華般綻放,彈指間化作一片分明的天地。蒼穹間雲開霧散,山野間鬆濤連綿,一條清澈的河水從中徜徉而過,奔向太陽的光輝中。…。。

此時阮鹹打著拍子唱道:

“林間有奇鳥,自鳴為鳳凰。清朝飲醴泉,日夕棲山岡。

高鳴徹九州,延頸望八荒。適逢商風起,羽翼自摧藏。

一去昆侖西,何時複回翔。但恨處非位,愴悢使心傷。”

小阮公人近六十,嗓音沙啞,本來與前麵悠揚的笛曲並不相搭,但隨著唱到中段,笛聲轉低轉靜,反而襯得歌聲頗有股夕陽之下,萬籟俱靜,唯有黃沙飛騰的滄桑悲涼感。

而隨後笛聲猛地提起,如一道狂風倒卷,使大地山川紛紛掠過,小阮公的歌聲也順勢狂飆,如長江東去般聲嘶力竭,轉眼曲聲茫茫,歌聲杳杳,仿佛此前的混沌、天地、山野、河流,儘數化為烏有,隻剩下一股說不儘的哀愁……

一曲吹罷,劉羨低頭等待小阮公的批評。畢竟無論自己的曲子練得多麼純熟,但這隻是技巧上的,自己到底沒有好的音感,所以離小阮公的境界總是差得很遠。但出乎意料的是,劉羨等了很久,小阮公卻始終沒有出聲。劉羨抬頭看,發現小阮公正兩目望天,一時竟有些悵惘。

他隻好出聲道:“老師?”

小阮公頓時醒轉過來,一麵拿起塵尾撓背一麵笑道:“辟疾,你這首曲子彈得中規中矩,我沒什麼好說你的了。”

“真的?”劉羨有些將信將疑,他放下竹笛,又拿起昭武劍站起身來,打算向老師演練一遍劍術,不料小阮公來回揮動塵尾,示意他趕緊坐下。

劉羨很奇怪,跪坐在席子上,恭恭敬敬地問道:“老師有什麼吩咐嗎?”

小阮公整頓神色,突然說:“懷衝,你跟著我幾年了?”

劉羨一愣,轉而答道:“我是太康元年隨老師讀書的,今年是太康六年,算來差不多五年多了吧。”

小阮公點點頭,低頭看著自己的手指歎道:“五年啊,我現在也沒什麼好教伱的,正是我們師徒分彆的時候了。”

這一句毫無征兆,令劉羨大為震驚,他連忙拜禮道:“老師何出此言呢?學生才十四歲,還有許多問題尚未請教,還有許多本事未學,莫非是學生不肖,引老師生氣了?”

小阮公連連擺手,勸住了劉羨,他這時終於說明原委道:“不乾你的事,是朝廷征辟我為官,讓我去關西當太守。”

原來如此,這不是喜事嗎?劉羨鬆了口氣,同時又心生疑問:因為按道理來說,像小阮公這樣久有賢名的人,當太守不過是走走程序,一般待個半年,就會被征召回京,進入尚書台擔任清職,再過幾年就可能進位三公九卿,怎麼小阮公的麵色這樣不虞呢?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