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幸豁子板還算穩固,隻是微微有些變形。我倆不敢掉以輕心,在比較細軟的土層又繼續打上了一層豁子板,這下才算徹底踏實了。
我倆累得四仰八叉,像兩條脫了水的魚一般,直接癱躺在地上,大口大口地呼吸著。
這裡的氧氣稀薄,每吸一口氣,總感覺吸入了無數細小的沙子,那種乾澀的感覺,就如同嗓子眼被砂紙狠狠摩擦過一般,彆提有多難受了。
還沒休息幾分鐘,前方挖掘的大漢就傳來了焦急的聲音,“兄弟,你倆快來看看,這怎麼挖到牆壁了啊!”
我一驚!你可彆開玩笑啊,這可是順著墓道挖的,怎麼可能挖到牆壁呢!
我趕忙跑了過去,將手電筒的光直直地照了上去,“還好還好,這特麼哪裡是牆壁啊!”我長舒了一口氣。
“哎,你差點嚇死我了,我以為咱著道了呢!這不是牆壁,這叫塞石,是古人用來堵住甬道,防盜用的。你仔細看看是不是有些縫隙。”我拍了拍他的肩膀,給他解釋道。
他點了點頭,“是有,好像是用什麼東西粘上了。”
我蹲下來,仔細觀察著塞石,這種塞石堵門的方式在漢代崖墓中極為常見,其他少許朝代的崖墓也有采用。
通常來講,這些塞石巨大無比,重量從幾十噸到幾噸不等,這主要取決於墓主人的實力和身份地位。
要是有人問,古人是怎麼把幾十噸的塞石放入甬道裡的,你就是在吹牛逼,那在這裡,以我王某人到過眾多古墓以及在這行十幾年的江湖生涯中的一些個人見解,來說道說道這個事。
把這幾十噸重的塞石放進甬道堵住,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古人那時候沒有現代化的機械設備,全憑人力和智慧。
他們會先在墓道外將塞石加工好,打磨得儘量規整,以保證能夠緊密貼合。
然後,在甬道的入口處搭建斜坡或者使用滾木、繩索等工具,依靠眾多人力一點點地將塞石沿著斜坡或者滾木推送進甬道。
在推送的過程中,還需要不斷調整方向和位置,確保塞石能夠準確無誤地堵住甬道。
而且這塞石與塞石之間的縫隙,古人會用糯米漿或者其他粘性很強的東西來封堵,增加其牢固性。
……
有些塞石沒有添加粘合劑,這些相對來說比較好搞,直接打個牛鼻子往外拉就行。
但是我們現在眼前的這些塞石就沒那麼簡單,它們都是有粘合劑的。
一塊塞石重量估計也有個五噸左右,它是上下排放的,一共有五塊塞石,旁邊還有一排,也是五塊。
這種情況下,要麼用起重機將一整排的塞石吊出來,要麼就全部打上牛鼻子,靠人多硬拉再加上一些技巧。
起重機是不可能了,我們可不是考古隊,所以隻能選擇打牛鼻子硬拉這個法子。
首先,需要在塞石下方的山體精心鑿出一個足以放置液壓千斤頂的洞口。接著,啟動千斤頂將塞石往上頂出一些縫隙。
之後,往塞石
最後,仔細計算好受力點,在塞石上精確地鑽出大小合適的孔洞,從而確保牛鼻子能夠穩穩承受住巨大的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