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糧交上去之後,留夠來年的種子和應對突發情況的必備存糧,剩下的全都按照工分,分給社員們。
項海瀾趕在分糧的前一天,把新鮮出爐的假領子拿了出來。
她的手縫技術針腳細密,接縫平薄,不比縫紉機車出的針腳差。
可以毫不自謙地說,她不但是個成績優秀的服裝設計專業畢業生,也是個技藝精湛的縫紉愛好者。
當年之所以選擇服裝設計專業,是受一位鄰居老奶奶的影響。
奶奶是關外人,祖上有人在宮裡製衣局當差,學了一手好針法,刺繡太費眼睛,她把古代人製衣的絎針、繰針、倒針、三角針、鎖邊針、一字針等針法,傾囊相授,全部教給了項海瀾。
自從跟著奶奶學習手工縫製技巧,項海瀾的視野從大伯的農家飯店後廚,移情到了布料和針線上。
那是另一種形態的美,跟食物之美味,自然之美完全不同,布料在她的巧手之下,為人增添光彩,讓人變美,是有她參與的藝術之美。
好比項大誠,穿上合身的半截袖假領子,打眼一看,年輕了好幾歲。
棉布發軟,項海瀾襯衫衣領的設計有彆於現在流行的長尖領,改為禮服立領,針法用了暗繰和三角針,讓領尖處更加牢固和板正。
假領子做不好,穿著容易歪領子,反正她有四百床被褥,項海瀾沒節省,給做了半截袖和半截身,穿在身上更加服帖。
項大誠咧著嘴站在半身鏡前足足美了好幾分鐘,不停地誇讚,“咱家人誰都沒我有眼光,就我老閨女這手藝,於裁縫拍馬都比不上。”
胡大仙看上的人無師自通,就是靈巧!
他的好大兒捧場第一名,“老妹兒,給三哥也做個假領子,等上秋配軍裝。”
苗倩有些心動,但還有些不放心,最後決定先拿自己的衣服試試手,“海瀾,要不你給嫂子做件襯衫?”
項海瀾照單全收,“沒問題,全都包在我身上。”
王春花不在堂屋,她去裡屋給老頭找二兒子孝敬的軍裝,為了顯擺女兒的手藝,老項不嫌熱,大夏天要穿軍裝去分糧。
集合的喇叭聲還沒響,大隊隊部前的曬麥場上就已經站滿了等待分糧的村民。
項大誠“姍姍來遲”,背著手,邁著四方步登上小講台,站穩了先扯領口,露出裡麵刷白的襯衫領子,試了試廣播,先來一句,“今天真熱啊。”
你穿那麼多,不熱才怪。
有人眼尖,看到了他身上嶄新的襯衫,“哎呦,大隊長做新襯衫啦?這領子好,沒那麼長舌頭,瞅著就立整,是城裡裁縫做的吧?咱村老於可沒這手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