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這算撲街嗎?(2 / 2)

“無攸,票房隻是影片成績的一部分,我們不能光憑票房決定一部電影的好壞,”她在包裡翻出疊成豆腐塊的報紙,“我這裡有影評人的評論,本來是收集下來當做驚喜的,現在我要讀給你聽。”

她將話說得鏗鏘有力:“我要向你證明——票房撲街是他們沒有眼光,你是個很有才華的人!你拍的電影特彆好看!”

“不——”林無攸伸手阻止,卻已經來不及。

“極致的燒腦!前所未有的全新體驗,絕不可錯過的佳作!”董嫙念出來源,“這是來自《電影藝術》樂全先生的影評。”

“如果你是懸疑片愛好者,你喜歡阿加莎·克裡斯蒂,喜歡柯南道爾,那麼《致命ID》一定是你不可錯過的電影。彆覺得我說的誇張,還請諸君聽我娓娓道來。

《知名ID》作為驚悚懸疑片,將重點放在精妙的敘事和懸疑氣氛烘托上,通過講述一個看似簡單但由於敘事安排顯得疑點重重的故事,並且使用大量篇幅來做情節鋪墊,將懸疑氣氛烘托到極致,最後在揭曉故事時達成極度震撼觀眾的效果。

本身故事結構並不複雜,在一定上致敬了《無人生還》,同時也參考到《二十四個比利》,我本人對心理學很感興趣,平日也多有涉獵與研究,可以編劇給出的“多重人格障礙”是何物,但對於大多數普通觀眾而言,這個定義很非常新鮮,讓影片展示的第一重反轉,具有一定的震撼性。當然比不過最後大結局的兩分鐘反轉,為了不劇透,請允許我小小的賣個關子,將這個懸念留給即將走進電影院的觀眾朋友們。

最後請讓我表揚下本片的導演+編劇+演員+投資商+美術指導——林無攸先生。

在知道這是他的第一部電影後,我終於可以驕傲地宣布,我們這群老電影人應該考慮退出江湖了。

一位年僅18歲、大學二年級的學生拍出這樣一部完滿的、堪稱佳作的電影,我們這些老東西沒有必要再繼續堅持。

長江後浪推前浪,咱們這些前浪還是懂事點為妙。”

不確定樂全先生寫作的時候是以什麼心態落筆,但這些文字由董嫙讀出來便格外帶了幾分驕傲與熱情。

“你瞧,樂全老先生都要把你誇上天了!那群觀眾不買票是他們不識貨,絕不是你拍的不好。”

林無攸很想笑,也確實笑了出來。

“你也太護犢子了,怎麼還能怪觀眾?明明應該自我反省。”

董嫙不以為恥、反以為榮,雙手一叉腰,更加驕傲地仰頭。

“哼!誰讓我是你的朋友,我當然要替你說好話啦,怎麼可以跟那些不識貨的人一樣?”

話落,她又朝楊智剛和餘波伸手,“你們倆帶來的報紙呢?我也一並讀了。”

這倆人確實也帶來了報紙,本來是想用來慶賀,現在卻成了激勵的最佳物件。

他們倆乖乖交出報紙,然後坐等董嫙繼續朗讀。

“彆,你彆讀了,彆繼續處刑。”笑過之後,羞恥心回歸,林無攸企圖阻撓。

董嫙脾氣上來可不管三七二十一,“接下來將為您播報來自《電影評介》馬桐先生的影評,標題為‘一場人心難測的殺戮遊戲!’”

“導演林無攸是一位非常有才華的年輕人,與做本片監製的薑聞不同,無攸導演這部處女作雖然很大膽,但也非常收斂與克製。

值得一提的是,本片監製是禁導五年的薑聞,不過他在本片的存在感很弱,如果不說這件事情,你甚至在本片中感受不到“薑聞風”的存在。

沒有打擾到年輕導演的發揮,這對他、對觀眾都是一件好事。

王智文老師的表演也很精彩,我是看到最後的演職人員表才注意到原來王茂名和麥肯居然是一個人。

很大膽地嘗試,更大膽的是導演居然接受了這個提議。

當然,想想看他在這部電影中放置的敘事技巧,又會覺得類似的大膽非常符合他的個性。

影片從十一個人相遇起便使用了多次倒序,好似多米拍骨牌一樣,通過一次又一次的倒序,完成了近似於時間線逆轉的效果,更把普通的故事敘述做成一環扣一環的解謎,在開頭便營造出懸疑氣氛和環環相扣的緊張氣勢。

敘事更是大膽采用雙線敘事,彼此獨立又在最後的部分產生交合,在這一點上,我非常想要加重筆墨,奈何劇透會打擾到影迷們的觀影體驗,我們隻得延後討論。

運用巧合造成的蝴蝶效應也是看點的一部分,當然我會更關注於林無攸導演在埋下的各類彩蛋——車上擺放的《存在與虛無》、小男孩玩弄的遊戲、那首來源不明卻貫穿影片的短詩諸如此類的事物,需要影迷朋友反複觀看才能理會到緊隨。

其實還有很多細節想跟影迷朋友討論,包括最後的反轉、角色之間的邏輯、鏡頭上的運用,這些東西不會海量的筆墨說不明白。

但不管怎麼講,林無攸導演都貢獻了一部非常優秀的電影,燕影也確實捧出了一位導演係的導演。

希望天才的林無攸導演可以繼續貢獻出更多更好看的電影,也歡迎每一位影迷朋友去電影購買,這絕對是一趟不虛此行的電影之旅。”本站域名已經更換為()?。請牢記。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