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元曲雜劇(2 / 2)

朱雄英是徹底失敗了,急忙說道:“要不給你們講個故事如何?”

:“你當我們是三歲小孩嗎?還拿故事騙我們。”福清公主反駁道。

:“就是,我們都九歲了,可不是三歲小孩那麼好騙,不過你要講什麼故事?”壽春公主眨巴著眼睛問道。

唐詩宋詞元曲,這是中國古典詩歌發展的最高峰,雄渾飄逸的唐詩,精致婉約的宋詞,活潑生動的元曲,無不為後人所向往和敬慕。

元朝立國到滅南宋。這一時期元曲從民間的通俗俚語進入詩壇,有鮮明的通俗化口語化的特點和獷放爽朗、質樸自然的情致。

作者多為北方人,其中關漢卿、馬致遠、王實甫、王小軍、白樸等人的成就最高,比如關漢卿的雜劇寫態摹世,曲儘其妙,風格多變,小令活潑深切,晶瑩婉麗,套數豪辣灝爛,痛快淋漓。馬致遠創作題材寬廣,意境高遠,形象鮮明,語言優美,音韻和諧,被譽為元散曲中的第一大家"曲狀元"和"秋思之祖"。

元曲中的許多故事也引人入勝,受到普羅大眾的喜愛,例如關漢卿的《竇娥冤》,馬致遠的《漢宮秋》,王實甫的《西廂記》等等,都有一大幫的忠實粉絲,到現在大明立國,酒肆,茶廝,青樓等地方仍舊有人傳播著這些雜劇。

倘若是將後世流傳許久的民間故事搬上舞台或則是出一本小說,那應該能賺不少錢吧。

想到這些,朱雄英問道:“兩位姑姑想不想賺錢?”

福清公主不解地問道:“你可是皇孫,又不缺吃少穿的,賺什麼錢?”

:“是的。”福清公主依舊是言簡意賅。

:“兩位姑姑此言差矣,試問誰會覺得自己錢多呢,況且咱們賺錢不僅僅是為了自己花呀,將來你們終歸是要嫁人的,賺些錢以後給兒孫花也成啊,再不濟咱們也能救濟些百姓。”

朱雄英絞儘腦汁才說出了這番話。

儘管才九歲,但是兩人自然是明白這些道理的,於是福清公主問道:“如何賺錢?”

朱雄英脫口說道:“現在各大酒肆裡麵都有演繹雜劇的,但是那些雜劇的曲目大多都是前朝時期流傳下來的,一點新鮮感也沒有,所以我們可以撰寫些雜劇搬上舞台,或者印刷成書,那不就賺錢了嗎?”

福清公主儘管有些欣喜,可麵露躊躇的說道:“想法是好的,可咱們出不去宮呀。”

:“這事兒總要有人負責的。”壽春公主表示。

朱雄英想了想說道:“這件事情,我自有主張,你們兩人隻需將我講故事預錄一份,然後找人刊印,我再去找人出宮尋些工坊出售如何?”

這種事情,兩個小姑娘自然是聽從朱

雄英的,於是乎朱雄英開始了自己的賺錢大業,當然故事一定是要新鮮的。

思來想去,朱雄英率先講起來的故事,就是梁山伯與祝英台,其實梁祝的故事一直在民間流傳,但都是斷斷續續的,並不完整。

好比你本身就知道梁山伯與祝英台最後化蝶的故事,但是並不清楚他們中間經曆了什麼,發生了什麼事情。

朱雄英的故事則是完整的,完整的說了兩個人從開始相逢,相知,相愛到最後化蝶的故事。

朱雄英從頭開始講,講了祝英台千方百計說服父母女扮男裝讓自己求學,偶遇同窗梁山伯,最後與梁山伯情投意合等等故事。

朱雄英說的口若懸河,兩個姑娘聽的是津津有味。

等講到祝英台與梁山伯依依惜彆的場景時,兩個姑娘竟然是淚眼汪汪,意猶未儘的樣子,而朱雄英則果斷的宣布:“好了,今天的故事就到這裡了,欲聽後事,且聽下回分解。”

處在一旁的馬皇後,雖然手中依舊是忙著織些衣服,但耳朵卻始終聽著朱雄英講的故事。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