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雄英笑道:“孫兒不是說了要讓皇爺爺拓展大明版圖,讓那些皇叔,將軍們去攻打其他國家嗎?到時候把他們分封在其他國家,再把咱大明的百姓遷移至那些國家,去種他們的地,那不就解決了將來土地兼並的問題嗎?至於國庫財政的問題,爺爺您隻需要把賦稅政策,稍微變通一下就可以了。”
朱元璋問道:“你的意思是改變現有的賦稅政策?”
朱雄英輕聲說道:“目前而言需要改變的不僅僅是賦稅製度,還有勞役製度等等。”
劉伯溫不解地問道:“殿下覺得這種賦稅製度,勞役等有何不妥?”
朱雄英看著朱元璋,劉伯溫,宋濂三人問道:“不知皇爺爺,先生,宋學士誰能告訴我,自洪武元年至今,咱大明立國以來,天下發生了多少起百姓暴亂?”
劉伯溫細細思慮說道:“僅僅廣州來說,洪武二年潮州,洪武三年惠州、廣州,洪武五年肇慶和韶州,洪武七年高州和雷州,均發生過百姓暴亂的事情。”
宋濂說道:“洪武三年陽山縣百姓聚眾謀反,洪武八年柳州衛轄區內百姓發生暴亂。”
朱元璋脫口說道:“洪武元年至至今,廣東、廣西、福建、江西、湖廣、四川、陝西、山東和浙江等十來個省份均發生過百姓起義,規模大的有幾十萬人,規模小的幾百人。”
朱元璋這番話似乎是用力很大的力氣,說完以後雙眼無神,神情落寞。
朱雄英看著朱元璋說道:“孫兒並非是要說皇爺爺的不是,而是借著今天的機會,向皇爺爺陳述一個事實,當然若是孫兒說的不對,還請皇爺爺,宋學士和先生指正。”
朱元璋揮手說道:“大孫呀,你說吧,爺爺聽著呢。”
宋濂說:“殿下能說出這番話也是為了大明國祚,並沒有什麼不妥之處。”
劉伯溫捋著胡須說道:“殿下指出朝廷政策上的弊端,有利於朝廷修繕不妥之處,從而延綿國祚呀。”
朱雄英輕聲說道:“我們回到上個話題,那麼造成百姓動亂的根本原因是什麼呢?”
朱雄英清了清嗓子繼續說道:“首先是百姓們被繁重的勞役和沉重的賦稅壓得喘不過氣來。朝廷的教化滲透到民間,但沒有百姓喜歡,朝廷的法律極其嚴苛,百姓也不願服從。朝廷追求國富兵強,追求高深的城池和壯麗的宮殿,追求更廣的領土和更多的編戶齊民,所以不斷征兵、不斷汲取民財,對外征戰不休,對內大興土木。且不斷發起震蕩朝野的政治整肅運動,其中洪武四年大搞了一次,大批官員百姓沒做甄彆調查便被誅殺。這些被殺者當中,許多人其實是忠臣烈士、善人君子。”
朱雄英看了一眼朱元璋,繼續說道:“《禦製大誥續編》第三十三條裡,說道:前代不必納稅的“小溝、小港、山澗去處”,已經“照地起科”納過一次稅的“灌溉塘池、民間自養魚鮮池澤”等,在征稅機構河泊所的管控下,竟然一概都要繳納魚課。為了從民眾身上榨出稅來,河泊所甚至做到了將“取魚罾網、罩籠之類一概搜拿”的地步,連百姓捕魚的吃飯家夥都沒收了。”
朱元璋脫口說道:“出現搶奪百姓“取采蝦魚器具”這種惡劣事件,主要原因是河泊所裡混入了大量的“奸邪小人”。解決這些小人的辦法,便是發動百姓,若有河泊所官吏膽敢再搶奪百姓抓捕魚蝦的器具,可允許百姓將其押解至京師大理寺。”
宋濂脫口說道:“隻怕是這樣並不能解決實質性的問題呀,目前朝廷製定的征稅額度——共分三檔,每年課米五千石至上萬石者,設官三名(另有若乾胥吏),每年課米一千石以上者,設官兩名,每年課米三百石以上者,設官一名。朝廷下發給各布政司及府州縣河泊所的堪合共計六百八十九道,“皆以河字為號”,朝廷目前設置的河泊所多達近七百處,每一處河泊所都設定了課稅額度,作為河泊所官員的考核任務。完不成課稅額度,河泊所的官員便要受罰。”
劉伯溫說道:“最關鍵的問題在於,在江河湖海裡捕撈魚蝦,收成的不確定性遠高於在土地上種植稻麥。耕地可以按肉眼可見的肥沃或貧瘠劃出等級,然後按田畝多少征稅,是一件大體可控的事情。向江河湖海征收魚稅則不然,水麵寬廣不代表魚多,卻是官府製定納稅額度的主要依據。此外還有許多運氣成分,今天收獲頗豐不代表明天也能有相同的收獲,今年湖裡魚多不代表明年也多,洪水會影響捕魚的收成,築壩攔水與過度捕撈等也會影響捕魚的收成。收成充滿了不確定性。”
:“稅額卻有定數,河泊所的官吏們為了完成任務,便隻能依靠擴大征稅的覆蓋麵(將以前不征魚稅的小水溝小水塘全都納入征稅範圍)和加大征稅強度(強搶百姓的漁網魚簍來逼迫他們繳稅)。”
朱雄英深吸一口氣說道:“宋學士和先生言之有理呀。當朝廷派人前來追索欠稅時,河泊所知道從漁民身上已榨不出錢來,便會與地方官員勾結,將欠稅攤派給其他百姓。”
朱元璋強忍著心中的怒氣,脫口說道:“咱當初設立河泊所是為了提高賦稅,沒想到河泊所竟然為了收取賦稅,強行壓榨百姓,簡直是豈有此理。”
朱雄英看著朱元璋說道:“皇爺爺,任何一個王朝的建立都要經過無數的改革,宋時,王安石的改革得以讓大宋國運延長了百年之久,而咱大明目前最大的問題在於賦稅過重,加之勞役過重,導致百姓養活一家人極其的艱難,孫兒建議朝廷輕徭役,薄賦稅,與民休養生息。唯有這樣,咱大明才能長治久安,當然
所謂的河泊所,隻能存留一部分在大江大河,至於一些支流小河,就沒必要存在了,如果皇爺爺覺得此舉可能導致國庫賦稅減少的話,那麼孫兒願意把玻璃和水泥作坊的錢全部送與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