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標聞言,顧不得向宋濂和劉伯溫行禮,看著兩人貓捉小雞的樣子,問道:“父皇,英兒又惹您生氣了?”
朱元璋累的滿頭大汗,一屁股坐在石凳上說道:“你問問兩位先生,你的好兒子說咱什麼話了。”
朱標看著朱雄英說道:“你是不是又指責你爺爺的不是了?”
朱雄英脫口說道:“爹呀,您錯了,我不過是指出一些朝廷政策上的不妥之處,怎麼能說是指責爺爺的不是呢,您問問宋學士和先生就知道了。”
劉伯溫微微一笑,簡單的陳述了剛才發生的事情。
等了解了事情的大概以後,朱標驚呼一聲,看著朱雄英問道:“那些政策都是你說出來的?”
朱雄英鬱悶地說道:“除了我能高瞻遠矚的想到,誰還能想得到。”
朱標驚喜不已,看著朱元璋說道:“父皇,英兒說的辦法,可行,明日兒臣就與群臣商議。”
朱元璋揮手說道:“滾,滾,滾,你們父子兩都給咱滾。”
自尊心向來要強的洪武大帝是真的發怒了,揮手讓朱標與朱雄英滾的遠遠的。
待朱標與朱雄英離去以後,朱元璋笑嗬嗬的看著宋濂和劉伯溫問道:“兩位,覺得咱大孫如何?”
宋濂拱手說道:“殿下雖然年僅八歲,但提出來的這些治國措施,直述目前政策上的弊端,若是依著殿下這些政策改革下去,那麼不出十年,咱大明的國力將提升一大截。”
劉伯溫說道:“皇孫雖然年紀小,但說出來的弊端可謂直指要害,不管是賦稅改革,土地改革,勞役製度的改革,都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百姓的負擔。若是頒布這樣的製度,臣估計百姓們的日子在十年內將發生天翻地覆的改變。”
朱元璋歎了一口氣說道:“是咱的性子太過剛烈了,導致滿朝文武百官,很少有人在咱麵前提及那些政策上的缺失呀,隻有咱大孫不計較個人得失,當著咱的麵說出這番肺腑之言。”
劉伯溫輕聲說道:“聖上作為開國之君,製定下來的各種策略基本上要一直延續下去,但發展到一定程度,會發生各種各樣不同的問題,這就要對政策做出不斷的調整,如此才能達到長治久安的目的,滿朝文武百官之所以沒有提及,是因為大明立國不過十載,即便是要更改,那也要過上好些年才說。”
朱元璋深吸一口氣說道:“等大孫把最近的事情都順利解決完以後,咱決定讓大孫去鳳陽體驗下百姓的生活,回來後就讓他參與朝政事務,兩位覺得如何?”
劉伯溫說道:“其實也行,不過臣覺得即是體驗生活,不如讓其他皇子也參與,最起碼路途中,殿下也就不那麼清苦了。”
朱元璋嘿嘿一笑說道:“咱也跟著去,讓太子監國。”
宋濂說道:“如此尚可。”
翠庭閣。
朱標看著朱雄英問道:“你也是的,明知你皇爺爺是一個要強的人,你還要指出他那麼多政策上的弊端,你挨打,那是活該。”
朱雄英無語道:“其實我是打算等爹您繼承帝位以後,調整下賦稅,勞役,土地等政策的,可話趕話,我也是沒有辦法。”
朱標脫口說道:“其實,現在朝堂裡基本上沒有那種勸諫的官員了,以前還有,可隨著你皇爺爺動不動就在朝堂濫殺官員以後,所有的人能不發表意見,就不發表意見了,總不能說人家提個建議,連命都沒有了吧。”
朱雄英歎了一口氣說道:“爺爺窮苦人出身,所以也就造成了他現在的性情,咱們雖然能理解,但文武百官無法理解,爺爺任何事情都想要獨斷專權,要所有人都按照他的意思辦事,可作為皇帝,這種性格卻又不怎麼合適,畢竟統禦的是一國,並不是一個家族。”
朱雄英繼續說道:“爹,立國到現在,發生了多少起百姓揭竿起義的事情,說到底,不就是當地官府或者是衛所壓迫百姓所導致的嗎?倘若想要讓咱大明長治久安,必須要下功夫去改革,還有諸多皇子,去往封地以後,朝廷分發了許多的田地不說,還不讓皇子們繳納賦稅,爹,長此以往的下去,咱大明有多少田地可供百姓耕種的,這些都是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