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惠妃也說道:“對呀,英哥兒,你不是研製新的衣服嗎?”
朱雄英脫口說道:“彆急,彆急,等作坊建造起來以後再說也不遲。”
雖然後宮的妃嬪,甚至是洪武大帝也喜歡那種上衣短褲的服飾,但在朱雄英看來,大明的百姓習慣不習慣這種款式,還有待一說呢。
之所以給參與閱兵的士兵研製出那種軍裝,隻不過是看起來精神而已,倘若是要賣給百姓,百姓恐怕不一定能接受吧。
馬麵裙?朱雄英忽然想起這樣一個漸漸在後世流行的款式,好像這樣的裙子是出自於大明,然而現在的大明女性好像不怎麼穿。
如今大明女性常穿的服飾不過四種,衫、襖、褙子、比甲。
所謂“衫”,就是更輕薄的單衣,所用麵料也多是紗、羅等更透氣的麵料。衫主要有短衫和長衫,以短衫更為流行。
女衫均為交領右衽,及腰短衫,袖子寬大為“魚肚袖”。至於長衫,主要流行兩種款式。
一種是對襟長衫,一種是立領斜襟長衫。衣服長度通常在一米左右。
所謂“襖”,就是更保暖的夾衣。襖,分為兩種,一種是單襖,一種是夾襖。
夾襖,也就是襖子裡麵還加了一層,類似於我們現在的雙層羽絨服。
褙子,在明朝後期,也被稱之為“披風”。
形製為對襟,大袖,衣身左右開叉。一般作為禦寒服飾穿在衫、襖之外。
比甲,可以理解為背心。不過和現代的背心又有區彆。相同之處都是無袖,不同之處在於明朝的比甲長度過膝,而且兩側開衩。
說完上衣,那麼接下來就是下裳之裙了。
在如今,姑娘們流行穿的裙子主要有百褶裙、月華裙等。
百褶裙不是滿褶裙子,而是由兩片群麵,兩兩疊合形成的裙子,特點就是在左右兩側有光麵。
月華裙,起初裙幅為六幅,即取“裙拖六幅湘江水”的寓意。後來也發展到了八幅,並且也存在細褶紋路。
除了裙子外,姑娘們也會穿褲子。褲,最早也稱作“袴”或“絝。女子穿的褲子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合襠褲,一種為膝褲。合襠褲男女都能穿,而膝褲為女子專用。
合襠褲製式上和我們現代的褲子差不多,不過穿著方式區彆很大。
合襠褲一般不外傳,而是將其隱藏在裙子之下作為打底褲。
此時的女褲雖為常見的下裳款式,但仍較為私密,不宜外露示人,基本無人穿到大街上,這也是朱雄英憂慮新款衣服研製出來以後,無人買的原因。
馬麵裙吧,想要改變女性或者是男性穿衣習慣,並不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尤其是封建社會,百姓的思想受到禁錮,短時間內自然是無法接受新的新鮮事物,唯有馬麵裙才容易被姑娘們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