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帥舉青旗,表示前方有山林樹障,需要開路。舉紅旗,表示前方有煙火出現,需要防範敵人火攻。舉白旗,表示前方出現敵兵,需要我軍集結應戰。舉黑旗,表示前方出現水源,需要做好相應準備。舉黃旗,表示前路無礙,暢通無阻,可以放心行軍。全軍將士隻需要看旗幟的顏色,就知道統帥下達了什麼命令。
五色旗還用於指揮隊形陣式。在戰鬥時,舉青旗列直陣,舉白旗列方陣等等,統帥通過這種指揮方式,布置各種各樣的陣型,發揮不同的戰術效果。
如果各營兵隻需要看本隊旗幟,本哨旗幟,就知道該如何行動。例如旗幟先點頭指定方向,士兵跟著旗幟點頭的方向前進就行了。
除了使用軍旗,古代軍隊在指揮上還使用樂器。《荀子·議兵》說:“聞鼓聲而進,聞金聲而退。”這個“金”,不是我們常見的那種圓形大鼓,而是銅鉦,一種長得很像銅鐘的樂器。
軍隊聽到鼓聲,就衝鋒陷陣,再聽到金聲,就要趕緊撤退,成語中“擂鼓進軍、鳴金收兵”,就是這麼來的。
為什麼鼓聲、金聲可以用於指揮軍隊進攻和撤退?因為這兩種聲音還有振奮軍心、激勵士氣的作用。所謂“一鼓作氣”,就是這個意思。
而今這個時期,火銃使用較為普及,但因為火槍彈藥裝填速度很慢,需要將火銃手排成幾排,以排為單位輪流射擊。
這時就需要用喇叭來指揮作戰,隊長一吹喇叭,第一排就齊射,隨後退回後排裝填彈藥,第二排補位;隊長再吹一聲喇叭,第二排齊射,然後退回後排裝填,依次進行。
如果敵軍不斷靠近,在必須短兵相接之時,隊長就連續吹喇叭不停,所有火銃手齊射一輪,然後全部後退回陣內,由步兵負責與敵軍廝殺,整個指揮過程井然有序。
藍玉擲地有聲地說道:“隻有經過刻苦的訓練,部隊中的士兵才能夠做到識旗號,辯金鼓,明號令,分陣列,知進退,形成一支真正有戰鬥力的軍隊。咱們軍隊中有一個歌訣,歌詞為“共作一個眼,共作一個耳,共作一個心,何賊不可殺?何功不可立?”
藍玉目視著周遭忙碌的將士們說道:“當千軍萬馬都能夠聽懂、聽從統帥的發號施令,這支軍隊才能夠所向披靡。”
藍玉一席話說完以後,朱雄英感慨萬千地說道:“沒想到,打仗竟然還有這麼多的學問。”
藍玉說道:“你以為打仗很好玩嘛?”
宋慎說道:“藍將軍請放心,關於旗語這些,我與劉賢弟會儘快搞明白的,到時候絕不會丟了殿下的臉。”
朱雄英無語道:“什麼叫丟了我的臉?”
宋慎說道:“殿下,咱們這百人的隊伍,不是說了你是校尉嗎?”
朱雄英歎了一口氣說:“行吧,我是校尉。”
藍玉哈哈大笑一聲說道:“殿下,當初您在鄱陽湖操練我們這些人時,可是很有心得呀,如今統領百人的隊伍,估計也不是問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