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六十八章 激烈爭辯(2 / 2)

:“自大唐以後,西安就成了教訓,沒人再去選擇長安作為都城,不僅成長期、守成期、衰落期都不踏實,便是心理上也有了忌諱,一個曾經被多次攻破的城市儼然不適合做都城的。”

:“宋時選擇開封,一者是因為五代的慣例,二者是接受了長安的教訓過分地選擇了漕運之路,三者是穩定下來再想遷都就遭到了群臣的反對,所以開封也不適合做都城。”

:“開封不適合做都城的原因有三,一者缺乏防禦縱深,敵人過了長城,便已無險可守,檀淵之盟那次,遼國運氣再好點,北宋就得遷都,後來比遼人更厲害的金人來了,曾經號稱豐亨豫大的大富之宋,也就泯滅了。”

:“二者是在懸河之下,缺乏最起碼得城市安全,曆史上開封曾五次被黃河之水淹沒,所以這是不適合做都城的第二個原因。”

:“第三則是後退的餘地太複雜,過黃河、走汴河、過長江,都不是多麼的順暢,這也是當初宋徽宗和宋欽宗選擇談判而非逃跑的原因。”

群臣分析了江南城市、南陽、南京、長安和開封不適合做都城的原因以後,洪武大帝眉頭緊鎖地問道:“既然爾等都說了以上的城市不適合做都城,那元大都(北平)如何?”

禮部尚書張籌上前一步說道:“其實北平也不適合做都城。”

洪武大帝問道:“這是為何?”

:“漕運線太長了,不得不依靠大運河,而且最關鍵的是時刻防備咱大明的東南半壁江山,被倭寇或者地方勢力破壞了。”

張籌的話的確有道理的,單單就說漕糧運輸的事情,供應線太長了,就要負擔運費,而運費隨著漕糧的弊端,肯定會水漲船高,到時候一百石的漕糧,到了北平估摸著能剩下五十石那已經是榮幸之事了。

:“漕運對於一個國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倘若天下出現大亂,卡斷北平補給,逼停長江漕運,在將江南控製住了,那麼大明的經濟命脈就被敵人給扼製住了,到時候落得個什麼結果,聖上應是清楚的。”

洪武大帝脫口問道:“既然西安、開封、南京、北京,南陽等地都不適合做都城,那都城應該選址在哪裡呢?”

洪武大帝這番話落下來以後,群臣麵麵相覷,誰也沒有主動的去說。

太子朱標上前一步說道:“在兒臣看來,不管我們最終選擇哪個地方作為都城,都是有利有弊的,不可能有絕對完美的都城。”

天下之事尚且沒有完美的,更何況是一個都城的選擇呢,必須要慎之又慎,畢竟這可是一個國家的都城,各方麵都必須要想的齊全些。

洪武大帝歎了一口氣說道:“既然諸位愛卿暫時都沒有什麼合適的地方,那這幾天都回去好好想想,想好了,咱們在隨後的廷議時再行商議吧。”

大明立國已有十一年了,都城的事情一直懸而未決,洪武大帝自然是憂心的。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