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八十八章:皇孫授課(2 / 2)

朱雄英準備在學院內講一場愛國思想教育的事情,很快就傳到了洪武大帝的耳中。

此時的洪武大帝與太子朱標,劉三吾等人,正討論著一些朝中的事情,得知這樣的消息,兩人決定也喬裝打扮一番,去聽聽朱雄英會說些什麼。

距離午時尚且還有半個時辰(一個小時)的時間,朱雄英就攜帶著樸狗兒去往了學院,馬思思與戴茜兒則留在了寢宮。

學院內,宋濂,劉伯溫,戴思恭,李文忠,鄧愈,樓英等人都在等待著朱雄英的到來。

等到朱雄英閃身出現時,宋濂問道:“殿下準備講哪方麵的內容?”

朱雄英輕輕一笑說道:“先生莫要心急,待會兒呀,您就知曉了。”

劉伯溫打趣道:“殿下這還打啞謎呢。”

朱雄英輕輕一笑說道:“待會兒先生們就知曉了。”

時辰很快就到了,校場內,四個學院的學生們都已經列隊整齊,等待著朱雄英了。

好在朱雄英並沒有讓學生們等待多長時間,很快的就出現在了台子上,而洪武大帝與太子朱標,則在附近一座閣樓中,目不轉睛地盯著朱雄英。

待的用茶水漱了口以後,朱雄英看著台下的學生們說道:“受宋先生,劉先生的邀請,今日孤來此給你們上一趟思想課,其實所謂的思想課,也就是愛國思想教育。”

:“我們華夏民族的愛國主義精神源遠流長,如果說華夏民族愛國主義精神萌芽於堯舜時期的話,那麼經過周公到孔子,則使華夏民族愛國主義精神完成了奠基。那麼,其奠基的主要精神是什麼呢?”

:“今天孤就給你們說道說道。”

:“愛國主義精神的核心要義,首先表現為堅決維護大明的主權、統一和尊嚴。因此,華夏的獨立與統一,是愛國主義精神的根本要求,而大明就是在驅趕了那些草原人以後,才真正的完成了我們華夏民族的重新統一,說簡單點那就是我們同屬與一個民族,這個民族就是華夏族,我們要時常以華夏人為榮,以勾結其他番邦異族為恥辱。”

:同學們,《尚書》開篇歌頌堯帝,“克明俊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和萬邦。黎民於變時雍。”。”

聽的朱雄英引用了《尚書》中的句子,洪武大帝脫口說道:“以後誰再說咱大孫不讀經史典籍,咱可繞不了他。”

劉三吾笑了笑說道:“殿下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非吾等所能比呀。”

朱標看著劉三吾說道:“劉相,您也太誇張了吧。”

:“一點都沒誇張的意思,殿下您繼續聽就知道了。”

朱雄英繼續說道:“從以上這些話中可見,雖然堯帝還處於原始社會的部落聯盟時期,還沒到真正的“國家”階段,但已經有了“家族”與“萬邦”觀念,並追求“協和萬邦”的和諧局麵。而到了舜帝時代,“天下”觀念也已顯現,“帝光天之下,至於海隅蒼生,萬邦黎獻,共惟帝臣。”意思就是陛下光照天下,天下蒼生百姓,萬邦貴賤之民,都是陛下的臣子。”

:“這種觀念到了周公時代,隨著國家意識的強化,則進一步明朗化。《詩經·小雅·北山》歌道:“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尚書·五子之歌》篇說:“明明我祖,萬邦之君。”《尚書·武成》篇曰:“垂拱而天下治。”。”

朱雄英一直講著,從周公,一直講到了孔子,最後朱雄英繼續說道:“從周公到孔子所形成的憂患意識,給後人以巨大影響。古往今來的愛國誌士仁人,無不心係天下萬民,無不有著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他們以天下為己任,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把國家、民族的利益擺在首位,為祖國的前途、命運分愁擔憂,為天底下的人民幸福出力,千難萬險矢誌不移。”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