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定主意之後,另一個問題就來了,李元昊憑啥要見你,就憑你倒黴蛋是大宋殿試落榜生嗎?
為了吸引對方注意力,兩人把心一橫,把“元昊”之名拆成兩半,一個叫張元,一個叫吳昊。兩人跑到西夏境內,果然瞬間吸引了李元昊的目光。李元昊這時正在創業階段,看見大宋居然有人主動投靠,那叫一個心花怒放,立刻就讓張元當上了中書令。
當官的夢想實現了,張元的人生目標,就隻剩下了報複宋朝。為此,張元輔助李元昊對宋朝發動了四場戰爭,單是好水川一戰,大破宋朝將領韓琦,宋兵就陣亡了七萬士兵。
看到這種結果,張元心花怒放,提筆就在界上寺寫了一首詩:
夏竦何曾聳,
韓琦未足奇。
滿川龍虎輦,
猶自說兵機。
寫完之後,還大搖大擺地附了一大串官職——“(西夏)太師、尚書令、兼中書令張元隨大駕至此”。
消息傳回大宋之後,宋仁宗和文武百官都驚呆了,誰都沒想到,自己不過是踢走一個低分學渣,居然會引發這麼嚴重的後果。看來這些學渣裡也是臥虎藏龍啊,就算不重用這些學渣,至少也不能讓他們心生怨恨,跑去給外國人打工。
從這以後,考生要是考到了殿試階段,基本上就不會再落榜了。
話說回來,雖然殿試不刷人,但是進士也分為三等,一甲三人稱“進士及第”,又稱“三鼎甲”即狀元、榜眼、探花。二甲若乾人,占錄取者的三分之一,稱“進士出身”,二甲的第一名稱傳臚。三甲若乾人,占錄取者的三分之二。同時考中了進士也不是一定能當官的,首先,一甲三人立即授職,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編修。二、三甲進士如欲授職入官,還要在保和殿再經朝考次,綜合前後考試成績,擇優入翰林院為庶吉士。即俗稱的“點翰林”,其餘分發各部任主事或赴外地任職。
而對於李艾來說,那肯定是想在京都混,那必須就要考中進士出身才行,如果能考中狀元那就更是托了李根的福了。考慮到自己和新皇混個臉熟,還真搞不好能弄個狀元,李艾想想都能笑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