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艾確實深有體會,當初張貞娘的事情就能看得出來,一個兵部二把手,居然能把刑部二把手弄來當說客,關係不簡單啊。隻不過李艾好奇的倒不是兵部侍郎門路有多硬,而是好奇這兵部侍郎是怎麼做到的,一場仗打沒四萬人,要用後世的話說,梁山不是一百單八將,是一百零九個。李艾聽著同僚們八卦,也覺得就要看看這兵部侍郎怎麼圓下去。現在看來有自辯的機會就有希望保住頭上烏紗帽。
同時李艾也讓大名府那麵查查,這兵部侍郎是怎麼背刺六萬兵馬的。
大約過了五天時間,李艾得道了準確的消息,據大名府那麵說,這消失的四萬人馬並沒有都打死,打死的應該有幾千人,剩下的都是被打散了,有些人趁機就跑了,有些人則是上梁山了,剩下的人馬就隻有兩萬多,至於人為什麼跑,這就與本朝實行的募兵製度有關係,本朝天下初定的時候,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兵役製度,來保證軍隊的持續發展。於是朝廷參考了前朝的軍戶製度,由兵部調查了當時所有軍戶的詳細來曆,調補衛所的具體年月,以及在營丁口之數,詳細造冊,就這樣形成了最早的軍戶製度。當時全國的居民分為民戶、軍戶、匠戶、灶戶這四種,軍戶是專門負責當兵打仗的,而且軍戶一旦造冊,是無法隨意更改的,基本上軍戶的後代將一直是軍戶,軍戶當時主要的職責有以下幾項:
每一戶軍戶必須出一人到衛所當兵,農忙的時候負責種地,閒的時候負責軍事操練,稱作旗軍;
每一戶軍戶必須出一人跟隨正軍常駐在營地,主要任務是輔佐正軍,這個人還要自己負責供應軍裝;
每一戶軍戶必須出一人到正軍當兵,如果家裡沒有適齡的壯丁,幼兒也要登記造冊作為後備軍。
因為軍戶承擔了很多職責,所以朝廷在賦稅方麵給了他們一定的優惠,一般軍戶家裡耕種的田地在三頃以下時,可以免除他們雜役,軍戶如果出了三個壯丁,那麼家裡剩餘的壯丁也不用再服役了。要知道農業社會普通民眾的徭役是很繁重的,這樣規定其實在一定程度是減免了軍戶的徭役,讓他們安心做好為國征戰的事情。
朝廷前期的軍戶製度,讓朝廷有了穩定的兵員,這些士兵平時不用朝廷供養,自己耕種養活自己,節約了朝廷的軍費開支,再加上世代從軍,兵員的素質也能夠得到一定的保證。朝廷初期大規模對北方用兵,讓軍隊得到了鍛煉的機會,讓朝廷還能夠保持戰鬥力。
雖然早期的軍戶製度帶來了穩定的兵員,但是到了朝廷中期,軍戶製度麵臨了幾個大的挑戰。
在朝廷各王爺內鬥中。朝廷幾十萬精銳部隊全部葬送,造成了京城兵力的空虛,之前的衛所軍精銳被消耗掉了。一時間各地勤王的軍隊難以在短時間內招集足夠的兵力,於是隻能是重金懸賞臨時招募大軍來救駕,就這樣募兵製慢慢的登上了朝廷的舞台,因為募兵的待遇比衛所兵好,這樣長期對比,增加了軍戶衛所兵的逃亡和厭戰,對朝廷實行的軍戶製形成了一定的挑戰。
其次是朝廷財政不足。到朝廷中期,皇室的人口增加,再加上土地被地主階級兼並,稅收持續減少,這給朝廷帶來了巨大的財政壓力。這時候本來承諾給軍戶的免租也取消了,朝廷不停地給軍戶加稅,各種名目的稅收壓榨著底層的軍戶們。悲慘的軍戶家庭除了要出壯丁當兵以外,不僅要種地養活自己,還需要不停地繳納各種名頭的賦稅,這種做法嚴重傷害了軍戶的積極性,他們所承受的壓榨比的民戶還要高很多。本來為朝廷服兵役,做出了巨大貢獻的軍戶家庭應該被尊重優待,最後卻成了社會的最底層,加速了軍戶的崩潰。
再次是軍戶地位低下。一旦一個家庭成為軍戶,那這個家庭就世世代代成為軍戶,家裡人經商和考科舉都受到了限製,就算是跟其他人通婚,也無法改變軍戶的地位。而且很多衛所的所在地作為屯田區,是很荒涼的,世世代代在這種地方生活,也打擊了軍戶們的積極性。到了朝廷後期,這些衛所的長官,也加大了對衛所軍戶的欺壓,他們將轄區內的軍戶看做自己的私有財產,平時除了讓軍戶給自己乾私活之外,還私自增加朝廷收取的賦稅,克扣軍戶們的俸銀,這些軍戶已經實實在在淪落為衛所長官的私人奴隸了。到這時,軍戶製實際已經崩潰,這些軍戶平時被壓榨厲害了,大部分的時間在田間勞作,哪裡還有戰鬥力可言。
可想而知,一個人從生下來就當兵,當到六十歲才算是完事,如果要是有晉升的通道還好,如果沒有晉升的通道,趁著機會誰還不留,如果戰勝了溜不了,戰敗了上哪裡統計誰戰死還是誰跑了。找一個山頭落草為寇不香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