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李識一時衝動就把心中的秘密告訴了自己媳婦和老丈人,李識過後也是稍微有些後悔,但是一想到方婉兒,擔心也就沒有那麼複雜。
當李識和方婉兒回到李府的時候,李識和方婉兒更加恩愛了,因為兩個人有著共同守護的秘密。
不提李識單說李談,要說李艾還是高估了李談和李誠的聽話程度,隨著時間的推移李談和李誠基本上也已經忘記了李艾交給他們的任務,現在他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目標,李誠現在就是個媽寶男,賈探春讓他乾什麼就乾什麼,剩下的時間就是混,和四王八公的那些什麼什麼少混在一起。
反倒是李談和賈蘭在一起學習,準備科考。可是李談不知道就算李談再有才,他頂多也就是能考個進士,至於狀元、榜眼、探花就不用想了,如果說其他的時間蒙著姓名考試,隻有放榜的時候,才知道誰是誰那沒問題,但是殿試完全是皇帝看心情,皇帝說誰是就是誰,毫無疑問現在的皇帝對於李艾沒什麼好感,自然也不會去點李談。
要說李談還真是學習的這塊料,亦或是本身的壓力和李艾差不多,在京城這一畝三分地上麵,如果他不努力,那他就隻能靠著李識和賈探春接濟過日子,那樣李談和侍書搬出來住就是一個笑話。故此李談在讀書這方麵確實非常的認真,起碼比賈蘭認真。
也許這個世界真有天道酬勤這一說,也許李談在讀書這塊確實這是塊料,李談在當年報考秀才的時候,很輕鬆的考中了秀才,為此賈蘭準備的一套說詞,並沒有起到什麼作用,本來按照賈蘭的想法,還想著好好安慰安慰李談,比如什麼第一次就當練手了,要不急不躁等等,可是現實卻是表明李談讀書這塊繼承了李艾的風骨。
當發榜那天,侍書看見兒子是秀才了也是喜極而泣,李談跟著李艾彆的沒有學會,但是變通和借勢卻是妥妥的,李談考中秀才之後直接找到李識,通過李識認識了方孝孺,然後就是聽取方孝孺對於科舉的見解,隨後李談在科舉考場上一發不可收拾,先中舉人,再中進士隻用了三年的時間。
而侍書則是母憑子貴,現在基本上已經能和賈探春平起平坐以姐妹相稱呼了。當然李談沒有走李艾的老路進入翰林院,而是考中進士之後,直接外放做官了,這也是可能皇帝不想看到他的原因,而他外放的地方則是遠遠的,當然吏部也沒有為難李談,把李談外放到廣東去了和孫福距離比較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