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稍微休息了一下,羅衝讓人搬來了腳手架,然後繼續帶人蓋房子。
一根根胳膊粗的木棍搭在半人高的牆上,懸空的一端再用一根同樣粗的木棍當作立柱綁在上麵,再往上麵搭上一塊木板用來站人,一個簡易的腳手架就做好了。
每個砌牆工的身邊都放了一個用來裝泥巴的矮筐,那是采集隊的女人用細藤編製的,編的很密,幾乎毫無縫隙,就像羅衝前世曾經見到用來裝饅頭的簸籮。
剩下的四個不擅長壘牆的小工,不停的打水和著泥巴,然後再用小推車把濕泥送到每個人的矮筐裡,還有人則是不停的給他們搬著磚塊,羅衝給他們標好了留門和窗戶的寬度和高度,就把那兩個一直挖井的人找了過來。
兩個挖井的薛氏族少年,羅衝分彆給他倆取名薛井和薛灶,就像他們的名字一樣,代表了他們從事的工作,好記。
14個人砌著房屋的主體,羅衝則是帶著薛井、薛灶建造室內設施,也就是灶台和兩個臥室的火炕。
三間正房,中間是廚房兼餐廳,需要在後牆的位置,也就北牆那裡壘一個灶台出來,剩下空餘的地方正對正屋門口,可以在這裡擺一張長方形的大餐桌,要能坐下十個人一起吃飯,不吃飯的時候也可以在桌子上乾點手工活。
正屋裡的灶台橫跨整個三米來寬的房間,從北牆開始往南有75厘米寬,有兩個燒火口和四個灶眼。
四個灶眼中,預留一個口徑60厘米的用來放置大鍋,旁邊是一個小一號,直徑隻有50厘米的灶眼,用來放置小一號的鍋,另外兩個是直徑25厘米的小號灶眼,專門用來放置水壺,冬天可以一直用來燒水;剩餘一米多寬的位置用來放置鍋碗瓢盆,菜刀和砧板。
灶台上的鍋現在還沒有成品,羅衝打算直接用青銅澆鑄一批大銅鍋,用青銅鑄造炊具完全沒有問題,人類從商周之前就開始用青銅鑄造鼎器了,什麼是鼎,其實那就是個長了三條腿,甚至有些還帶著耳朵的鍋。
那時的飲食習慣主要是烹炸還有煮羹,全都是用鼎來烹飪的,貴族用銅鼎,平民用瓦罐;大鼎用來燒飯,小鼎當作餐具。
雖然青銅是重金屬,但是經過曆史的驗證,隻是做個飯還是沒問題的,更何況漢部落現在用的都是錫青銅,裡麵是沒有加鉛的。
正屋的灶台和兩側的臥室是相通的,每個臥室的後牆位置,會壘一個兩米寬,長度橫跨整個屋子的大炕,炕的內部是之字形的煙道。
正屋的灶台後麵有一個煙囪,但是還有通向兩側臥室火炕的煙道,這個正屋和臥室的接口處,有一塊立起來的地板磚做活動插板,用來打通和封閉灶台和火炕的連通,天熱的時候就把插板插死,斷開臥室的供熱,冬天的時候就把插板拔出來,打開兩側的煙道。
一間屋子的淨寬度,不算牆體的厚度是三米,總共被羅衝分了五層60厘米寬的煙道,先把地麵整平夯實,然後在臥室的兩側各壘一道12厘米寬,65厘米高的矮牆作為支撐,中間用同樣尺寸的4道矮牆把三米寬的屋子分成五等分。
每道矮牆上麵要依次留出出煙口,比如第一層和灶台相連的地方,出煙口就留在北麵,讓灶台的熱度和煙氣能進入臥室的火炕,然後第二層的出煙口就留在南麵,讓煙氣和熱量流到下一層,第三層出煙口再留到北麵進入下一層,依次南北交替,讓灶台的煙氣和熱量能流通整個火炕。
然後在臥室的最外麵,也就是整個住宅的最外麵砌一個煙囪,做最後的出煙口。
室內的火炕壘好煙道之後,用燒製好的大磚,也就是5公分厚,30公分寬,60公分長的鋪路磚,直接橫著蓋在煙道上,隻需要排上五列就能把整個煙道覆蓋,接縫處再用粘土仔細填實,最後可以再抹上一層石灰漿用來密封,省的後期使用的時候屋子裡會漏煙。
整個大炕做好之後就是一個三米長,兩米寬,70公分高,內部中空的平板磚台,占了整個屋子一半的麵積,在上麵躺著睡覺的話,最少可以躺下五個成年人。
如果一家一個男人兩個女人的話,生了小孩子可以先跟大人睡,等孩子再大一點就能自己睡另一個臥室,也可以讓其中一個女人跟孩子睡另一個臥室,總之這兩個大炕加在一起住十個人是沒問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