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耕的時候,羅衝把麥田選在了東岸新開墾的種植區,一共就種了五畝地,而且這五畝地互相並不靠近,種植的行距和密度也不相同,就是為了做個對比,好找出最合適的種植密度。
另外讓羅衝比較驚訝的是,這五畝地的麥子中,並不隻有一個品種,而是出現了三個,不知道是本來種子就比較雜的原因,還是因為換了地方產生了基因突變。
其中一種就和遊伏帶來的原種看起來差不多,金黃色的麥穗上長著長長的麥芒,每一根都有半截小指的長度,一整個麥穗如果算上麥芒的話,直徑都要在八厘米左右,總之就是麥芒特彆長就對了。
而另外的兩種,麥芒的長度都比較短,一種麥芒隻有不到兩厘米長,另一種乾脆就沒長麥芒,隻有光禿禿的麥穗。
不過既然已經出現了不同的品種,以後當然不能繼續混合種植了,所以羅衝就開始獨自為下一批的小麥選種。
想要高產,自然不能傻不愣登的拿鐮刀去割,而是要用剪刀去剪,這是一個細活兒,要挑選單株結穗最多,長的最健壯的麥子為母本,這樣繁育出來的後代才能像他們的母本一樣優秀,說白了就是種好,爹娘長的不賴,孩子自然也不會差,除非爹娘都是整容的。
把三種麥子都分彆挑選出長的最好的用來留種,剩下的就可以快速收割了,不過還是要把三個品種分開來放,因為羅衝還要做個小實驗,看看這三種麥子裡有沒有小麥或者大麥,也就是青稞。
前世的羅衝見過麥田,可也僅僅是見過,你要真讓他區分大小麥的區彆,他還真認不出來,以前隻從課本上知道大麥不容易發酵,所以一般都用來做死麵的食物,或者被藏區的牧民拿來做酥油茶,而小麥便於發酵,所以經常用來發酵做饅頭,包子,麵包之類的發麵食物。
想要區分青稞和小麥也很容易,把這三個品種全都磨成麵粉,分彆發酵,然後放到一起對比一下就知道,老子不認識還不會比嗎,笨人自然有笨人的辦法。
羅衝親自挑選完優良的種子之後,剩下的就讓族人直接把麥穗用剪子減下來,然後把三種麥子分開放置,全都收獲完畢之後,再把剩下的秸稈用鐮刀割下來,然後羅衝就跟他們交代,把這五畝地重新翻耕之後當作菜地,他在從菜地裡挑選地段種植下一批的麥子。
農作物最好不要在一塊地上連作,這個常識羅衝還是知道的,以前水稻田一直種水稻,那也是沒辦法,因為漢部落目前隻有一種糧食種子,隻能通過多加肥料來補償土地肥力的損失。
新收獲的麥子被平攤到廣場上晾曬,然後用小推車碾壓麥穗使其脫粒,等全部脫粒之後,再用鐵鍁鏟起來揚一揚,鏟一鍁麥子,然後高高的拋灑到空中,已經脫離的麥子皮因為比較輕,就會被風吹走,而質量更重的麥粒則會就近落到地上,就用這種最原始的方法來完成麥子的脫粒工作,之後就是晾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