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在他們撐著竹筏離開的時候,柴族長站在岸邊捋著胡子,心裡也是不解首領為什麼要那麼多的蘆葦葉。
說起這個,其實還是春末的事,因為今年早春治水的時候意外收服了擁有糯米的粘部落,這讓羅衝立刻想到了前世十分愛吃的幾種美味,年糕,過橋米線,還有端午節的粽子。
隻可惜這些米製品裡都必須有糯米,而漢部落種植的一直都是粳米,根本沒辦法製作這幾種食物,但是從今年開始就不會再缺了,於是乎,趁著新一季的糯米還沒成熟的時候,羅衝就已經讓靠近沼澤的瀏陽郡開始準備蘆葦葉了,這可是包粽子最好的材料啊。
說完了吃,穿的方麵也有了新的變化,那就是漢部落養蠶織布的事業開始走上了正軌。
在新建設的汝陽郡那裡,大量嶄新的竹編蠶扁經過清洗晾曬之後被搬入了蠶房,這裡的蠶房麵積很大,是按照首領的辦法搭建的臨時棚屋,位置遠離建築工地,要的就是一個安靜。
蠶房裡擺滿了一排排的木架,上麵放了一層層的蠶扁,裡麵養殖的栗蠶全部是從野外采集的自然過冬的蠶卵,至於桑蠶,由於桑樹才剛剛移栽,還沒長成,所以隻能養綠色的栗蠶。
此時已至夏初,第一季的春蠶已經開始‘上山’結繭了,蠶結繭的時候都有往上爬的習慣,因此針對這個習性,現代養蠶都用塑料網子搭在蠶架上讓蠶上去結繭,方便後期的采繭,這還是羅衝前世聽那個愛養蠶的女老師說的。
但是在沒有塑料的幾千年裡,古代的養蠶人也有自己的辦法,那就是用水稻秸稈紮成一束一束的立在蠶扁裡,讓蠶爬到上麵結繭,因為秸稈束的造型像山,所以成蠶上秸稈結繭的這個過程又被稱作‘上山’。
這邊的春蠶在結繭,旁邊蠶房裡剛剛孵化的夏蠶還是蟻蠶的狀態,悄聲進入蠶房,仔細傾聽還能聽到蠶寶寶們沙沙的吃葉子聲。
養蠶已經進入規模化,好歹第一個集中蠶房是有了,也證明這種全人工養殖的模式是可行的,可是對於蠶絲的織造技術,羅衝還是不滿意。
第一代蠶絲織布機還是用飛梭織布機改造的,但是目前卻隻能織平紋的白絹,就算是後期染了色,那也是平紋的,也就是純色的蠶絲布,這樣的蠶絲穿在身上,頂多也就是親膚性高一些,但羅衝還是覺得,這樣的絲絹達不到心目中對於頂級絲綢的定位,想當年名滿世界的中國絲綢可不是這麼low的。
想想前世那著名的蜀錦,人家織出來就是帶花的,而且還不是後期的印染,而是直接織出來的圖案,那樣的布才算的上真正的精品。
紡織業的布料按照圖案顏色來劃分,可以分為兩大類,一種就是先織後染,雖然染的方法各不相同,但也都是一個意思,另一種就是先染後織,這種方法就是直接把紗線染成彩色的,然後再用彩色的線直接織出帶有圖案的布。
這種辦法用普通的織布機也能織,但是織出來也都是橫條,數條的圖案,看起來就像是囚服、病號服,拿來做古裝的漢服相當難看,做個被罩床單還能湊合,當然也可以橫豎條一起織,那織出的就是花格子布了,滿滿的蘇格蘭情調,拿來做漢服更是扯淡。
所以羅衝想複原的就是中國古代赫赫有名的數控織布機,自動編碼織布,可以根據編碼的不同直接織出帶有不規則圖案的錦緞,這在古代可是相當逆天的一項黑科技,也是蜀錦能夠大名鼎鼎,名滿中華的原因。
羅衝前世雖然沒去博物館看過那種織布機,但是卻在紀錄片中了解過這種織布機的工作原理,雖然不保證能做出一模一樣的,但是具備同等功能的卻不在話下。
至於技術儲備方麵,漢部落目前的紡織技術可以毫不客氣的說,完全能達到工業革命前夕的標準,拿來複原一項兩千年前的技術絲毫沒有壓力。
現在漢部落的紡織業,如果不向這種數控的高精尖發展的話,再往功效方麵發展就隻能向著機械化,全自動化的道路狂奔了,要不然就隻能放棄紡織業的發展,把所有的研發力量集中在印染方麵,想辦法搞銅版印刷。
然而羅衝目前還沒這個打算,畢竟漢部落的結構在這擺著,一下子走上工業化,那漢部落的廣大勞動婦女都會沒飯吃,工廠都自動生產了,還能要幾個人,羅衝現在需要給她們提供工作,所以隻能改變發展方向。
==========
一會還有(w)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