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1章 不知所措的家長們(求票票求訂閱)(1 / 2)

() 之所以把瀏陽郡的學校建那麼大,主要還是因為這裡的常住人口多,瀏陽郡的幾個坊市,外加附近的那些鄉裡,總人口都在兩萬以上,而且以後肯定也是要繼續發展擴大的,所以把底子先搞大一點也沒什麼問題,省的以後擴建的時候再那麼麻煩。

其他的郡縣都是新設郡縣,百姓還沒有徹底穩定下來,現在讓他們供孩子上學那是不可能了,再說那些地方的學校還沒建好,羅衝手裡也拿不出那麼多的師資力量,隻能以後再說了。

所以漢部落的第一個學年,羅衝是計劃兩邊三個郡最少招夠六千名新生的,漢陽城這邊兩千五,瀏陽郡三千五,他們那邊人口基數大,完全招的出來那麼多的學生。

還有就是考慮到師資力量的原因,羅衝現在最多能拿出來一百名老師,按照每個老師負責一個班,一個班六十人的話,正好能管理六千人,招的再多也湊不出多餘的老師了。

另外關於老師的快速培養方麵,羅衝也借用了現代的模式,漢部落主科就兩大類,語文和數學,那麼就可以按照老師的特長分類教學,要知道,這些知識隻能老師先學會了,然後才能去教學生,所以老師的壓力更大。

但是為了緩解這些壓力,羅衝采用了現代的專科教育模式,意思就是按學科分老師,而不是按照班級來分,愛好數學,擅長數學的老師可以隻學習數學,不用把時間浪費在背語文書上麵,隻要他識字就行,這樣等他學成之後,就可以隻教數學課,彆的都不用管,語文老師同理。

按照這種方式培養出來的老師,等到教學的時候,就可以一個人負責最少兩個班。

比如胡老師是教語文的,但是不會數學,連乘法口訣都背不下來,朱老師是教數學的,但是不會寫文章,他們倆就可以作為搭檔,同時教一班和二班,一個專教兩個班語文課,一個專教數學課,兩個人分彆給兩個班當班主任,負責學生管理的問題。

當然,現代的老師雖然也這麼教,但也是要講究全麵發展的,不過這種辦法也不失為一種應急機製下的快速培養方式,可以用最短的時間培訓出合格的老師。

除此之外,羅衝還有其他的方式來讓他們訓練,熟悉課堂製度,他自己是沒空管的,但是他可以讓那些老師自己管自己,就像讓學生選舉班乾部,然後用學生管學生一樣的道理,隻要方法正確,人就是一種最好管理的動物,因為他們自己會管自己。

來到二號樓的頂樓,六間教室都有人在上課,一邊全是學數學的老師,一邊全是學語文的老師,這些教室裡都有人在前麵講課,也有人在下麵聽講。

羅衝站在門口外麵聽了一會兒,一個數學老師正在講台上用粉筆和尺子畫幾何圖形,然後在旁邊寫上相應的計算公式,接下來就開始按照課本上的例題講解,等講完了,又開始在黑板上出題讓下麵的學生做,然後又挑出裡麵的錯誤和容易出錯的重點詳細講解,最後在舉手點名提問,下麵的學員們也配合著舉手回答。

等這道題講完之後,前麵的那個老師馬上就坐到了下麵學生的位置上,然後學生裡麵又出來一個到前麵當老師,開始講解新的習題。

沒錯,這些學生都是老師,但這些老師也都是學生,他們必須輪流到前麵講課,誰也不能落下,一方麵是訓練他們的講解能力,另一方麵就是訓練板書和教學工具的使用技巧,以及提前熟悉上課的流程和教學的氛圍。

這些都是很重要的,決定了他們將來能不能正式上崗,彆到時候本來學的都不錯,結果等到上課的時候,看到下麵的幾十個小孩盯著自己,緊張的說不出話來,那就太完蛋了,所以提前熟悉一下是非常有必要的。

數學老師這邊講解的很好,另一邊的語文老師講的就更好了,因為羅衝以前就是這樣教的他們,他們隻要按照羅衝以前教的方式來就行了,至於漢禮這本教材,主要就是教禮儀製度的,還有各等級相應的禮節製度,以及各種祭祀相應的禮節製度,隻有把這種‘規矩’推廣出去,才更有利於羅衝對漢部落的掌控,否則等人口越來越多的時候,早晚有一天要出亂子。

另外就是和中國文化相同的理念,羅衝也一直是這樣做的,那就是不以人種,宗室,來給漢族定義,而是用生活習慣,文化來定義漢族,這樣短期來看有助於漢部落的繼續擴大和百姓的團結。

因為漢部落土生土長的同族才有幾個,大部分都是以氏族的形式吸收進來的,可你能說他們這些後加入的不是同族嗎?當然不能,這不利於團結。

所以隻要他們穿著一樣的衣服,說著一樣的語言,和彆人一樣的生活方式,那他們就是同族,漢部落不以姓氏和人種來區分是不是同族,就算他不是同族,不會說漢語,隻要教會了他們,那他們也一樣是同族。

也正是這個原因,曆史上雖然漢族人執掌的政權不斷被顛覆,但是幾千年來到現在,中國還是叫中國,其中文化定國的理念可謂是重中之重。

檢查了一圈書籍和教師們的準備情況,看到一切都在有條不紊的準備著,羅衝就放心的離開了學校,轉身去了教學樓旁邊的官署大樓,然後召集那些管事的官員開會,給他們布置今年的招生任務。

義務教育和強製招生,凡漢陽城和汝陽城的居民,(瀏陽郡另發),家中子女七歲以上,成年(十三歲)以下,全部都要入學,有特殊情況及時上報各地官署,各學生家長要積極配合,給學生準備好相應的學習用具和學習環境,在秋季第一個月末,也就是今年的八月二十八號到學校報到,進行分班,領取書本,等事宜。

入學不需要交學費和書費,隻用自己準備文具和書包就行,文具在學校出售,學生著裝必須穿戴乾淨整齊,長袖上衣,長褲,步襪,鞋子或靴子,另準備喝水容器一個。

無故不讓孩子上學者,父母有罪,罰款五百元,充勞役兩個月。

八月二號的這一天,一模一樣的公文同時出現在漢陽城,汝陽城,瀏陽郡三個地方,學校門口,城門裡外,官署門口,鬨市路口,水井旁邊,全都張貼著一模一樣的公告,並且旁邊還有小吏或者招募的閒人在旁邊為路人講解公文內容。

此消息一出,大半個漢部落都炸開了鍋,這可是個大消息,沒過一天,城內的所有居民就都知道了這件事情,七嘴八舌,東家西家的湊到一起討論了起來,大家還不知道這是好消息還是壞消息。

“上學?上學是啥,那麼小的孩子也要征集起來去乾活兒嗎?他們能乾什麼事,還要準備那麼多東西。”

有看不明白的農民以為又是官府要召集勞役乾活兒,可這次專門招小孩兒是個什麼意思,從來沒聽說過啊,再說讓小孩去了也搬不動什麼東西吧,那些力氣活還是要大人才能乾的。

“不是乾活兒,上學就是去學校上課學習,學認字寫字,懂了嗎。”一名黑衣小吏站在公告牌旁邊,給圍著自己的眾人解釋道。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