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8章 鹹豐郡的鹽田改革(1 / 2)

就在新化郡上河村中的移民給當地百姓介紹漢部落北方八郡的情況時,三月中旬,經過薛青窯和大樹的聯係之後,送往瓊州島的第二批移民也順利登岸了。

這些移民積極的在當地發揮著作用,一邊教當地百姓種植漢部落的各種農作物,一邊向他們宣傳推廣著各種漢部落的生活習慣,逐步將當地的百姓同化成一體。

整個瓊州六郡的各個村莊,也在穩步的推行著改造水田的事宜,第一批先優先改造靠近河流,或者當地本來就挖有水渠的地方。

這樣的地方比較容易改造,可以先將水稻在當地種起來,其他不好改造的地方,可以放到第二批次進行,等改造完畢,今年第三季度再進行種植也是一樣的。

雖然這樣可能會打亂當地的耕種節奏,但為了相應的改革,這些都是必須要經曆的,隻等各地的改造完成後,來年再進行統一的調度也不算晚。

值得一提的是,年初時羅衝派往瓊州島為官的那四個郡守,此時也終於隨著第二批移民一起登陸了瓊州島。

牛尾算是故地重遊,他從小就是在這個島嶼上長大的,可謂熟的不能再熟了,這次他被分配到鹹豐郡做郡守,心裡也早就有了一番打算。

鹹豐郡不是個什麼大郡,本來人口就不多,而且也沒有多少肥沃的農田,一大半的人都從事著曬鹽產鹽的生產工作,每年為鑫部落創造大量用於對外交易的海鹽。

但是現在不同了,牛尾已經得到了上麵的命令,鹹豐郡要做兩手發展,已有的農耕土地要繼續開發,用來生產海鹽的鹽田則是需要改造和人員精簡,將裁撤下來的百姓也都放到農業生產上去。

隨著牛尾一起來的,還有被羅衝派來的一個漢部落的包工頭,這人拿著羅衝給予的圖紙,專門負責鹽田的改造工程。

海鹽曬製這個工作,大體可以分為三個步驟,第一是收集海水,將海水引入鹽田,在進行這個過程的時候最好先把海水過濾一下,以免引入不必要的雜質。

然後就是製鹵,沒錯,海水曬鹽也需要製鹵,這個製鹵的大致流程就是提高海水的含鹽濃度,使其逐漸達到能夠出鹽的程度。

具體一點就是將初級引入的海水進行晾曬,當初級的海水被蒸發到一定程度時,海水的含鹽度就會提升,變成初級的鹵水,然後再將這些更鹹的海水引入第二級的鹵水濃縮池,繼續進行晾曬,海水蒸發,鹽度再次提高之後,然後繼續轉池。

這個過程將會經曆三到四次,最後將引入的初級海水變成鹽度飽和的濃縮鹵水,隻要水份再蒸發一些就會結晶出鹽的地步。

最後便是將濃縮的鹵水引入出鹽的曬場內進行晾曬,直至海水全部蒸發,曬出海鹽。

這便是海水曬鹽的大致流程。

不過以前鑫部落時期的時候,鹹豐郡這裡的鹽田大多都是天然形成的鹽田,還有的一些是半天然的鹽田,然後經過了當地百姓的稍微改造之後,最後才成為鹽田。

之前的天然鹽田,大多都是海岸的石頭山,常年經過海水衝刷後,形成的一些階梯式的石頭灘塗,漲潮時海水自動漫過最高處的階梯,等退潮之後,階梯上的窪地就會留存一些海水。

這些海水經過自然陽光的蒸發,然後變成擁有一定鹹度的鹵水,然後順著階梯順流而下,再更下層的階梯中彙合,逐漸形成濃度更高的飽和鹵水。

這個時候,當地的百姓就會使用各種能夠盛水的工具,例如竹筒獸皮,瓦罐什麼的東西,將最下層的飽和鹵水使用人力將其提到最高處的階梯中進行最後的結晶過程。

因為海水漲潮落潮都是有固定時間的,如果不用人工將最下層的飽和鹵水提到高處的話,那麼還不等這些飽和鹵水開始析出結晶的時候,海水就會再次漲潮,將這些已經成為飽和鹵水的海水重新融入大海,那麼之前的努力就全都白費了。

所以這就造成了鹹豐郡海鹽產業的一個重要問題,首先是鹽田不是特彆多,因為基本上都是天然形成的,所以產量直接受到了限製。

據牛尾自己所知,鹹豐郡這裡的大小鹽田一共隻有六個,曬場麵積最小的隻有十幾畝地大小,最大的鹽田隻有一個,各個級彆的鹽池加在一起,總麵積能有三四個足球場,這就已經是大的了。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