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泰線鐵路如果選擇施工難度低的路線,那就要繞遠路,這一繞,總長度就得超過六百多公裡。
而羅衝的意見是,直接穿山而過,這樣可以大大的縮短路程,最少可以將總裡程控製到450公裡以內,隻不過這樣會極大的增加施工難度。
可你要說到底哪個路線的施工時間更長,這個還真不好說,畢竟第一個方案雖然難度低,但路程更遠啊。
遊伏開始是有點不同意羅衝的方法的,但他聽了羅衝解釋,參觀了動力研究所的挖掘機等工程機械之後,也認為羅衝的方案可行,於是,這個技術難度更高的施工方案就被定了下來。
先是派人去勘察地質,挑選最合適的路線,好在漢部落已經有了許多修鐵路的經驗,對此倒是熟門熟路,地質考察測繪隊,很快就把路線給定了下來。
規劃好的啟泰線全長460公裡,按照地域的不同,還有施工難度,一共分為四段。
從北往南看,第一段是啟安郡,也是原來白屋族的位置,從這裡南下進入群山之前的這段,從平原到山地的路線,此段全長227公裡,是整個工程裡難度最低的線路,和以前修的平原路線基本一致,隻不過這裡是個逐漸向上的爬坡路段。
測繪隊考慮以後火車爬坡的能力,已經規劃出最合適的緩坡行進路線,保證火車能夠爬的上去。
這第二段嘛,自然就是工程難度最大,也是最危險的穿山路段了。
經過工程隊的測繪,另外根據施工難度和建造成本最經濟的考慮,他們規劃出一條長達98公裡的路段。
彆看這段路不長,但是卻要開鑿六條隧道,六條隧道合計共47公裡,這還都是挑選山體比較薄弱的地方,而且不容易塌方的地方規劃出來的。
除了這六條隧道之外,還有十三座橋梁,其中有跨水橋兩座,峽穀橋六座,剩下的全是陸上橋。
所謂的跨水橋,就是橫跨河麵的橋梁,這個比較容易理解;另一種峽穀橋,則是專門用來跨越峽穀用的,比如兩個山崖之間的峽穀那樣的地形。
最後一種陸上橋,這個純粹用來減緩坡度用的。
比如某段路線坡度太大,影響火車爬坡或者減速,那就在兩點之間修一段橋,用來減緩路線的坡度。
這十三座橋中,公裡數最多是,是那五座陸上橋,不過這幾座橋雖然加起來是最長的,但也是最容易建造的,因為橋和橋墩本來就在地麵上,不管是運輸材料,還是搭設腳手架,都是非常方便的。
至於那兩座跨水橋,難度也不算大,現在的漢部落已經積累了大量的造橋經驗,尤其是這種跨水橋的經驗最是豐富,而且這段路的兩座跨水橋都不算大,一個跨度隻有六十米,另一個也不超過兩百米,最多在水裡立幾根橋墩,這橋就沒問題了。
修建難度最大的還得說那六座峽穀橋,這種地形,下麵就是懸崖峭壁,兩邊又都是斷崖,建築材料不好運輸,立橋墩也根本沒法立,所以麵對這種地形,工程隊這邊統一采用拱橋的方式來設計,這也是最適合這種地形,也是漢部落最熟悉的一個橋梁結構。
這第三段路嘛,就是從第二段的穿山路段出來,也就是從出山到泰鋼郡的這段路程,此段全長共73公裡。
這段路線從整體上來看,也是一個坡道,不過比前麵兩段的地質情況就好多了,建造起來也不會太難。
最後剩下的這62公裡,之所以專門劃分到第四段路線,是因為這段的路線比較複雜,倒不是說地形複雜,而是路線比較複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