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端倪(1 / 2)

鑄鼎大明 申小乙 2690 字 1個月前

楊能吩咐底下一個小卒:

“帶王姑娘去後院夫人那裡,萬勿輕謾姑娘,好生招待撫慰,一切容後商量。”

接著又吩咐帶另外三個瓦剌人進來。言畢又走回屋,端坐在太師椅裡。

不一刻,守衛身後跟著三個身穿皮袍的蒙古人走進來。眾人齊齊打量。

為首那矮個子摘掉帽子露出麵孔,彎腰深深一躬朝眾人行禮,然後挺直腰身,稍稍打量一下在座諸位,最後把目光鎖定在主座的楊能身上。

那是個十三四歲的少年郎,一雙濃眉大眼,眸若星辰、熠熠生輝。一管通直的高鼻梁,麵色略略蒼白。吸引楊能注意的是少年兩眉之間一道明顯的懸針紋清晰可見,而寬大的腦門上隱隱伏現伏羲骨相。楊能久久未能說出話來,這可不是一個蒙古人的長相啊!

“你是瓦剌人嗎?”任明率先開口吃驚地問:“你明明是個漢人!”

胡魯格嘴角咧出弧度來:“我的生母乃江南名門,父親是綽羅斯·伯顏貼木兒,我是他們第五子綽羅斯·胡魯格,漢名周顯庸,顯是顯現的顯,庸是平庸的庸。”

言畢胡魯格麵露微笑,靜等眾人發問。

他表麵平靜,內心卻有幾分疑慮。

在座六人,有一個文官裝束,其他五個都是武將。大家都裝束齊整,神情莫名一致,像正在商討什麼問題。再看書案上,除了一封拆開的信件,彆無他物。而那封展開的信紙背後隱隱露出有朱印封過的痕跡,這封信必然是來自官方。而且也是他們之所以聚在這裡的原因所在——不然,總不可能是因為他們部族過來投靠,然後在不到一炷香的功夫讓一群親信趕過來,他不傻,自己沒那麼大臉麵!更何況看這封信的規製不像是來自異族的交使信函,那必然是明庭內部有所變動,是來自軍方的異動還是朝廷出現官員振蕩……

不待他細想,楊能抖了抖自己手裡的那張拜貼開口問:“你們三個誰是頭領?”

胡魯格回頭用蒙語和巴溫、傲木嘎交流幾句,然後再回過頭來回答:

“回都督,我的兩位大哥都聽不懂漢話,與都督所議,皆由我作主。都督有什麼問題儘管問我即可!”

楊能聽他說話不卑不亢,斯文得體,與尋常瓦剌人大不相同,先自信了三分他母親是江南名門。他雙臂張開撐住案沿,稍稍向前探出身子,正是一副來自上位者的壓迫之姿!胡魯格暗暗收攏右手五指。

“胡魯格,這個時節,你們既不是戰後被俘,又不是和談協定,因何突然歸降?”

楊能乃是一種例行公事的問詢,胡魯格卻決意要弄清楚這幾人到底在為什麼事為難。於是他開口說道:

“都督,戰敗歸降乃是無路可走被迫所為,和談歸附乃是互惠互利。而今我們在這個既不是陣前戰敗,又不是彼此雙方和談約定的時候過來,於我們衛拉特人來說,好處自然大家都明白,不肖我細講。但於都督來說,難道不是恰當的時節恰好來解都督麵臨的困局?”…。。

楊能眼角抽了抽,餘光看到左右一乾人目光都集中到他身上,神色各自不一。

“說來聽聽!”楊能隻說了四個字。

“都督,我等從過了年到如今,半個多月的時間一直駐紮在宣府城外四十裡。直到今天我們進到這個大廳,你們卻毫無所覺。都督統率這麼一個要隘,難道不明白這意味著什麼嗎?不獨如此,年前從察哈爾到大同府,一路我們與韃靼且戰且退,大明駐軍幾萬,都無所覺嗎?都督自然知道問題出在哪裡。”

胡魯格留意到右下首的一位武將手指緊握,頭垂了下去,其他人也互相對視,麵龐神情不一而足。

胡魯格停頓好久,直到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他,才伸手向上指了指,輕輕吐出幾個字:“天,變了!”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