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周顯庸傷口好得七七八八的時候,專門派遣傲木嘎和多福去了趟路雲章府上,帶了一些皇宮賞下來的香料和珠寶,酬謝路大人和“侯府王大”。
沒想到第三天,“侯府王大”就給送來八個得用的下人——在人才上確實暫時解決了周顯庸捉襟見肘的困難。
他當即把王守正送來的一個外管家叫王謙的,代替了多福原來跑外的工作,多福則完全抽調出來,作為第一任眼鏡廠廠長,專門負責所有眼鏡的生產流水和銷售外聯。
雖然這個生產車間非常簡陋,規模很小,但是仍舊被周顯庸命名為“隆慶眼鏡廠”。
這是他的錨,是他在這個陌生的時代投下的第一個錨。
而且,這可是周顯庸手裡第一個拿得出手的生產項目,馬上就可以憑此賺到第一筆錢,雖然來錢不多,但這是一個裡程碑式,是從零到有邁出的頭一步,意義非同小可。
周顯庸打算以後所有經他手上馬的項目,全部以“隆慶”命名——集團公司便於形成規模,打造精品品牌!
至此,侯府上上下下,已經三十好幾人,周顯庸注意到如果人員再增加,就必須嚴格給出雇傭合同,並且得分離出一部分搬到府外,否則逾越了侯爵規製,會惹來很多不必要的麻煩。
人多了,自然少不了會有一些摩擦事件。正好王守正送來的人裡邊有父女兩人,是王家原來雇的武學師傅。周顯庸派遣他們負責侯府的安保工作,順便當做治安糾紛管理人員,遇到侯府內部員工之間有矛盾,他們負責調解疏導,實在無法解決的,再上報內管家王儉。
這位王儉和王謙一樣是王家家生子,兩人年齡也都在四十上下。周顯庸對於古代這種大家族管理沒有經驗,王儉來了以後,幫他製定出一整套獎罰規則,修改修改,倒是勉強能用。此外,他還將整個侯府細分出了幾大部門,每個部門又各設負責人員,層層管理,各司其職。周顯庸這土包子終於也相對輕鬆地過上了隻動動口,隻負責規劃的真正“侯爺”生活。
……
另一邊,天順皇帝現在常常把從隆慶侯府聽來的錦衣衛報告,當作解悶逗趣的故事聽。
前幾天他聽到的是隆慶侯府開了兩個小匠人作坊,一個磨鏡片,一個做鏡框。今天他看到的卷宗是,隆慶侯府居然要開爐燒琉璃,自己加工鏡片,都不願意再讓琉璃瓦廠給他加工了——這是舍不得花錢訂購,要自己動手作了?還專門讓人從青州府請回來兩個燒琉璃的師傅!
皇帝覺得這小孩真挺有意思,既不要官,也不圈地撈錢,就是關起門來,自己搞一些新奇的,無關痛癢的小玩意兒。
於是天順皇帝吩咐身邊聽差的崔傳銘:
“崔公公,隆慶侯家養著這些閒人,挺不容易,以後凡是咱們皇家用他的東西,務必照價補償他,小孩子不斷有新的小玩意兒做出來,每次都送到皇宮來,時間長了彆讓他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