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這個時候,楊越的所有的想法都已經放在了魔植身上,他是真正的魔植之神,為了魔植論存在程序,要考慮事情。
這不是說他已經徹底受到魔植的影響,隻不過是因為魔植已經是他一切力量的來源。
而且所有的魔植都是他創造的,可以說這個時候他是真正的魔植之神,魔植這個種群是他一手創建的,相反他自身的種族成為了次要。
要知道在過去,其實楊越對自己的身份認知是有過一定的模糊的。
因為他成為了魔植之神以後,他還在考慮自己到底會成為什麼樣的存在。
要知道在那個時候,他已經開始有一些茫然。一方麵是因為自身的實力太過強大,一方麵也是因為他覺得自己似乎也受到了魔植的影響。自己的思維方式,自己的關注和偏好。
這讓當時的楊越覺得自己是不是受到了魔植的影響,使得他真正淪為了魔植的單獨神靈。
要知道楊越之前不想成為人類神靈的一個原因就是不希望自己完完全全被對方所控製。
可是在他成為了魔植之神以後,卻又不可避免的受到了魔植的影響。
這是楊越不想看到的事情,也是他不願意做的事情。然而現實的情況就是楊越不得不去麵對這樣的情況。
畢竟當他的一部分力量或者說一半的力量來自於這些魔植的信仰,這裡麵的含義就完全不一樣了。
雖然說楊越之前的另外一半力量也同樣是魔植,可是那是不一樣的,那是因為楊越是不是魔植的創造者,他能夠輕易的掌控這些魔植,能夠調用他們的力量,這個時候的主導權依舊是在楊越手上。
可是當楊越獲得他們信仰之力以後,這就不一樣了。
這些魔植對於楊越是有著極度的崇拜崇敬,見到楊越就是見到父神、創世者,每一株魔植都歡欣雀躍,不斷的向楊越表達它們最真摯的感情。
要知道這些魔植雖然還沒有達到一個正常人類的智力水平。但是他們基本上也是有七八歲孩童左右的智商,或者說是有達到了一種強人工智能ai的地步。
隻不過在平常的時候,這些膜質由於他們植物的特殊性,沒有辦法極其明顯的表達情感。所以有時候魔子的智力和智商屬性會被很多人所忽略。
但是在希望綠洲所有的魔植共生者們,他們在與魔植進行共生以後就已經很清楚了,每一株魔植其實都是有自己的感情智力的。
因為過去的話這些模式他們沒有發生器官,或者說相對來說他們並沒有像人類那樣的交流方式,所以很多時候人們對於他們不了解,隻感覺這些植物與其他植物沒有什麼區彆。
甚至於到現在還有一部分在希望這種生活的人覺得魔植呢,其實還是沒有智力的。然而實際上是每一株魔植都是有著自己的智慧和情感,隻不過相比較而言,他們還達不到非常高的水準,大概隻有一個孩童七八歲左右的智力水平,但這對於一株植物來說也已經十分恐怖。
因為有了這個智力水平,其實已經懂得思考有感情,所以他們能夠對楊越產生信仰之力。
雖然這個信仰之力可能達不上一個成人的數量那麼多,可貴在他們是比較真誠專注單一。
這對於信仰之力來說,其實是十分重要的。
信仰之力這種力量,越是純粹越是強烈,越是真摯,它所能夠產生的作用就越大。在被楊越使用的信仰之力之中,純粹的信仰之力,比竟那些博雜欲望的信仰之力要來得更加強悍。
畢竟本身這種力量其實就是相對維心的,是人們的念頭和信念的所化,是意誌的顯現。
越是簡單越是純粹,這種力量所能夠產生的影響越是巨大。
且要知道楊越現在所擁有的魔植數量可不是一個簡單的一株兩株,而是數以億計。
要知道,在過去人類曆史上最龐大的宗教,所擁有的信眾也不過就是這樣一個數字,而且其中在裡麵這些信徒還分成了各種不同的分支以及各種各樣不虔誠,僅僅隻是一個形式上的信仰。
這在超凡不顯的時代,可能一切都並不那麼顯眼,也沒有什麼作用。畢竟那個時代人們對於一個神靈的信仰到底是虔誠與否,很多時候是沒有辦法判斷出來的,大多數時候人們隻能通過一些外在的行為邏輯方式去空泛的判定,但這種行為其實有時候是不準確的,就像兩個人同樣。心有一個神靈,如果他們的經濟條件有差距,那麼很多時候人們都會把那個經濟條件好的,願意投入更多的給神靈的獻祭的信徒當成是更加虔誠的。
但實際上這種東西有時候是要看一個用心程度的。
就比如兩個信徒,如果他們的經濟條件是不一樣的,一個有1,000萬,一個隻有1000塊。1,000萬的那個可能願意貢獻100萬,這已經是一個很龐大的數字了。而隻有1000塊那一個可能願意貢獻500塊甚至是900塊。
這兩者之間的金錢差距依舊是十分巨大。
對於絕大多數的宗教或者說宗教團體來說,肯定是更願意選擇那個貢獻金額高的。因為這種選擇很簡單,在一個世俗的社會上能夠投入這樣大的資金,那麼就足以證明其所具備的能力有多強大,而能夠對於整個宗教的傳播也是有極其強大的促進作用。
而那一個總共隻有一千塊,卻願意投入500甚至900的普通人,他雖然投入了自己身價的一半甚至一半以上,可卻並沒有辦法打動那些整個宗教團體,因為這個數量太過稀薄,完全不值得注意。
這是針對於金錢上來說,或者說針對於個人能力,對於整個宗教組織來說。
可是當真正換成了信仰之力,又不一樣了,他們又拉回了一個起跑線。
這個時候是否全心全意的信仰著神靈,通過他的信仰之力就能夠清晰地感知出來。
那個願意投入1\/10家底的信徒和那個願意將自己大半個身家的信徒,兩者之間在信仰之力上的貢獻,其實就看自己願意貢獻了多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