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高明之處+1(1 / 2)

第242章?高明之處+1

唯一能解釋的通的說法,大概隻有一個,那就是有意而為之,除此之外沒有彆的說法。

紫霞仙子能逃跑,與孫悟空大鬨天宮有異曲同工之妙,滿天神佛被一個小仙神戲耍的團團轉。

而在《西遊記》中,被派去打孫悟空的,便是二郎顯聖真君,然後在《大話西遊》中,抓捕紫霞仙子的,依舊是二郎顯聖真君,是同一個人。

兩邊皆是以沒討到好而告終。

然後《西遊記》中的孫悟空,是因為大鬨天宮被壓在五指山下五百年。

而《大話西遊》中則是因為想吃唐三藏被轉世投胎到五百年後,紫霞因動亂動了凡心下逃下界,也逃了五百年。

這會不會未免有些太過巧合了?

然後一直到經曆的劫難,孫悟空的轉變,從一開始的不服,不聽從安排。

到最後因為一些原因不得不踏上西行的過程。

《西遊記》當中是因為被壓在五指山下壓了五百年,再加上金箍的收服,壓服了。

而《大話西遊》之中,是因為要救紫霞的緣故,孫悟空即便心中有萬般不甘,他還是戴上了那個金箍,從此人世間的情欲不得再沾半點。

隨後踏上西行之路,成就了那個流芳萬世的鬥戰勝佛。

500年.VS.500年,巧不巧?

打紫霞的是二郎神,打孫悟空的還是二郎神,巧不巧?

轉世成至尊寶,身邊二當家是天蓬元帥豬八戒,瞎子是卷簾大將沙僧,巧不巧?

孫悟空那是吃師父要轉世,他們也吃師父要轉世?

這就是阿彌所看出來的細節。

雖說《大話西遊》粗看之下特彆離譜,任何劇情情節都和《西遊記》沾不上半點邊,完全就是風馬牛不相及。

可是實際上呢?

你細看之後就會驚奇的發現,《大話西遊》和《西遊記》的開篇,進程是完全一致的,都有一個階段性的變化。

那就是孫悟空和西天之間的糾葛跟妥協的變化,然後不得不踏上這趟西行的路程。

整個過程,嚴絲合縫,完全能夠對應的上,所有事件都能找到相應的對應。

所以,紫霞隻不過是西天的諸佛們,特地放出來的一顆棋子罷了。

預示著孫悟空的情劫,過情關斬情節,紫霞死了,最後孫悟空也戴上了金箍,可依舊沒救下紫霞,孫悟空最後的那一吻,也預示著曾經那個囂張不可一世的大聖正式宣告死亡,從此隻餘留為了佛法西行的棋子,鬥戰勝佛。

最後的一個細節,唐僧變得沉默寡言,再也沒有那種嘮叨,似乎也在暗示一個很恐怖的細節。

當孫悟空服氣之後,斬了情劫,踏上西遊的那一瞬間,唐僧不囉嗦了。

他變得沉默寡言了。

這點在劇本中沒有給出交代,屬於開放性的劇情。

有可能是唐僧經曆過這麼多事情之後,也變了一個人呢?去思考囉嗦太多也不好?…。。

可是還有沒有一種可能,是他故意表現出來的那副樣子,而在孫悟空心甘情願的取西經之後,再繼續裝下去就沒有必要了呢?

就如同唐僧說的那句話:“我一直都不是很囉嗦的人。”

注意是‘一直’。

雖然這一幕看上去和電影本身的基調一樣,顯得荒誕之中透露著搞笑。

可是搞笑之下的內核,一些細節表露出來的,足以讓人直冒冷汗。

然後電影在孫悟空橫扛著金箍棒吊兒郎當的背影下結束,預示著這個曾經不可一世的大聖僅存殘存的最後一絲桀驁不馴,也將即刻消亡。

紫霞從開始到出現,菩提老祖的慘遭‘重削’,居然弱成那個地步,二郎神打不過一顆燈芯,處處都是給出的暗示。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