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來沒有遇到過這種情況,當我試圖去描述一個人的時候,竟然不知道該從何處開始。
這是一個很奇特的人,也是個很奇妙的人,我沒有當麵和他交談過。
你們都知道,我向來喜歡在作家們的作品裡尋找他們的特質。
但這次是個例外,我將他的作品反複看了數次,卻很難想出作品和它的創作人的相同點。
我想看到這裡的讀者,應該都已經買到了你們想看的《達芬奇密碼》。
並且看完了這本精彩至極的……我很難形容它是什麼類型的小說。
偵探?懸疑?驚悚?亦或宗教。
在討論米洛這個作者前,我們再來看看這本小說的內容。
在小說裡,米洛援引了大量相關的藝術史、宗教知識及曆史掌故或野史。
但他不是簡單的引用,而是進行了自我化的改造,使它們獲得了新的生命。
這種挑戰傳統的做法,最初源於現代主義作家,但在後現代派小說家那裡得到了繼承和發展。
小說中最耐人尋味的是米洛對達·芬奇的藝術作品——
如《蒙娜麗莎》《達·芬奇自畫像》以及《最後的晚餐》——進行了“顛覆性”的解讀。
米洛先是借小說人物之口,對《蒙娜麗莎》中的人物性彆提出了置疑,繼而指出蒙娜麗莎其實就是達·芬奇本人。
而《達·芬奇自畫像》裡的畫家肖像,實際上也是一個“雌雄同體”。
在米洛眼中,這兩幅畫已不是簡單的獨立存在,而是兩個相互關聯具有相互指射意義的個體。
最有意思的,是……省略865個單詞。
好了,小說的內容說到這就停吧。
你們隻要去書店,花上12.99美元,就能了解到更精彩的東西。
我們再回來說說一切的開始,它的創作者——米洛·布萊克本。
很難想象,就在幾個月前,他還隻是是個整天買醉的紈絝子弟!
是的,沒錯,就是字麵的意思。
米洛·布萊克本的父親,約瑟夫曾是一家大公司的總裁。
生於富裕家庭的米洛,整日流連於酒色之間,沉迷在他自己的迷夢裡。
然而這樣的日子,四個月前,他突然醒了過來。
這是因為米洛有一個哥哥,他的哥哥是個聖徒般的人物。
四個月前,這個聖徒般的人物蒙主恩召了。
米洛痛哭流涕,甚至因此哭到昏迷,哭到人事不省。
等他醒來以後,哥哥也下葬了。
米洛就此放下酒杯,他拿起了鋼筆,寫起了小說,並取得了顯而易見的,讓人驚訝的成績。
這太讓人吃驚了,一個四個月前還是個什麼都不懂的紈絝子弟。
卻在四個月後,創作出月銷量120萬本,《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第1名連霸占五周的暢銷書作家。
我非常疑惑,我甚至懷疑……但後來,我和主的牧羊人,尊敬的本傑明·布徹爾主教聊天時。…。。
主教告訴我,這是因為米洛蒙主福音。
他受神啟,他是祂所偏愛的!
我恍然大悟,因為除此再無他解。
米洛·布萊克本,他絕對是主的福音,蒙主恩寵。
否則那樣子的他,原來的那個他。
又怎麼可能寫出《達芬奇密碼》呢?
如果可以,我希望他能接受我的專訪。”
————埃迪·麥克古德裡克,《紐約時報》。
“法克,厚禮雪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