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錄像帶、vcd和剛出現的cd,以及相關周邊、版權等等的後續收入。
一般來講,這方麵的收入是票房收入的1-4倍。
《天使與魔鬼》全球票房4.7億美元左右。那這方麵的收入,十年下來應該有4-16億美元。
扣除製作成本和各種渠道抽成,《紐約時報》假設這筆收入是10億美元。
最終能拿到手的,有5億美元左右。
五億美元,米洛還是拿75%。
最終計算出來,米洛可以在《天使與魔鬼》這部電影上麵一共拿到1.55億美元,加上3.5億美元。
大約有5.05億美元左右的回報。
後麵直接是《紐約時報》的正文:
【……而成本呢?很好計算,6500萬的75%就是米洛·布萊克本在這部電影裡的總投入。那麼6500萬的75%是多少呢?是4870萬。】
【換句話說,我們的超級天才編劇,還有超級暢銷書作家米洛·布萊克本先生,他用不到五千萬美元,賺了5億美元!】
【這是個什麼樣的概念呢?去年好萊塢電影公司第三賺錢的是派拉蒙電影
,他們公布的利潤剛好是4.5億美元。】
【假設帕拉丁電影公司今年不再拍攝電影,或者沒有新電影上映。即使如此,憑借《天使與魔鬼》這部電影,米洛這家電影公司的利潤收入也能排進去年的前三名。】
【天知道米洛是怎麼做到的,要知道在那以前,米洛隻是……】
【……】
作為自己人,《紐約時報》這篇報道後續內容,基本就是逮著他瘋狂的一頓吹捧。
米洛直接略過,他帶著愉快的心情,朝旁邊微笑的大衛道:“哦~看起來,我好像還真的出名了。”
“還有。”大衛笑眯眯道,“基本上今天報紙方麵,一半以上的娛樂報道,都和老板您有關!”
“是嘛,那我再看看。”
米洛微笑著打開另外幾份報紙。
例如他來了紐約以後才看的《紐約郵報》。
《紐約郵報》是默多克的報紙。
興許是因為他現在正和福克斯合作《莎翁情史》。
也可能是《紐約郵報》的風格,本來就追求更誇張的文字和娛樂性。
在涉及《天使與魔鬼》和米洛的報道時。
《紐約郵報》吹得更離譜。
直接就說什麼“好萊塢第九大電影公司崛起”、“第二家夢工廠電影出現”、“超級天才導演”、“最年輕最優秀的編劇”………。。
用詞離譜到米洛這個厚臉皮的,都被吹捧的有點臉熱。
再翻開其他報紙,它們的娛樂版麵幾乎都有對《天使與魔鬼》這部電影的票房的報道,還有對米洛的報道。
作為《達芬奇密碼》和《天使與魔鬼》的創作者。
以及《天使與魔鬼》這部電影的投資人兼製片人、導演、編劇。
米洛·布萊克本這個名字,這次在美國上下可以說是徹底火了。
而且還是和上次的火不一樣。
上次他火的,就隻是一個名字和他寫的小說。
那時候是美國幾大宗教勢力,以他的和他的小說做筏子。
一幫宗教大佬們,在媒體上論戰奪取熱點爭奪辯經權。
那幫宗教大佬們,更多是用米洛的名字來作為雙方交戰的工具。
主要還是在辯經。
那時候米洛可以說出名了,但也可以說沒那麼出名。
這次就不一樣了。
這次是《天使與魔鬼》的超高票房回報率和收入。
加上有《達芬奇密碼》的持續熱銷,和上次的主教大論戰帶來的名氣鋪墊。
終於讓他徹徹底底火了起來。
讓米洛·布萊克本這個名字,真正被全體美國人記住。39288115。。
新言炫美提醒您:看完記得收藏【筆趣789】?xiaoshubao.net,下次我更新您才方便繼續閱讀哦,期待精彩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