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像古代華夏,很少會留前朝餘孽……
根據數據統計,現在法國和德國的國內前二百五十強的企業中,家族式企業比例都超過了百分之四十!
很多的持股比例都是百分之八十,百分之九十,甚至完全持股!
這種比例是十分恐怖的,因為就米洛所知,美國的家族式企業還不到三分之一。
多是各大財團後期獨資收購或者聯合掌控的,從頭到尾一直由某個家族掌控的公司不是沒有,但是數量占比很小。
嘉吉集團的嘉吉夠強大了吧?人家可是四大糧商ab?cd裡麵的c,然而嘉吉集團也隻掌控著這家集團大概三分之一左右的股份而已。
俗話說得好,蒼蠅不叮無縫的蛋!
法國的很多“誘人的好蛋”就是無縫的。
米洛和他的團隊,擅長的很多商業手段麵對法國的很多公司根本用不出來!
而且法國的各大古老家族之間的聯係也十分緊密,如果度沒把握好,捅了一個就跟捅馬蜂窩一樣。
若不是這種原因,法國也不會是美國資本最難進入的一個國家。
這一點,從法國時常特立獨行,不給美國麵子甚至是唱反調就可以看出來。
歐洲三巨頭中,英國最聽話,因為是共軛父子,大家利益基本一致。
德國被駐軍卡住了所以硬不起來,也就法國一如既往地剛。
資本主義社會的政府都是代表資本的意誌,美國的資本操縱政府來達到自己的目的,法國的資本當然也可以影響政府來抵抗甚至反擊。
在安德烈和幾個顧問們的闡述中。
米洛漸漸有了一個基礎的思路。
思前想後,米洛還是決定,在法國的事業,更多地還是以第三產業為主,輔以第二產業和第一產業。
不是他不想深度滲透關係民生和影響法國根基的工業製造業,而是現實的情況不允許。
法國的重工業和軍工業絕大多數都不用想,其中國企就有一大部分,剩下的一部分也是法國一些家族的家族產業,很難奪走。
就比如法國兩大汽車公司的標致雪鐵龍集團和雷諾汽車集團。
前者在標致家族和政府手中,標致家族雖然隻持股百分之二十五,但是投票權卻高達百分之三十八。
而法國政府也持股百分之十四,兩者聯合起來,誰也奪不走。
至於後者的雷諾汽車集團就更不用說了。
這家現在的法國第二大汽車製造商還是法國的軍工巨頭,在一戰時就為法國生產槍支彈藥、飛機和輕型坦,二戰時更是為德國生產武器和軍火。
在二戰勝利後,雷諾家族被法國政府滅掉了,雷諾汽車集團也就被政府全資擁有。
除了這兩家重工和軍工巨頭外,法國還有很多大型工業集團。
但是米洛那幾家巨頭同樣是法國國有企業。
後來的事實也證明,一個國家的重工業如果不想被外國控製。
唯一的辦法就隻有把這些重工業國有化。
因為如果私有化的話,追求利潤的資本很容易就把不怎麼賺錢的重工業賣給外國人。
所以在法國搞製造業難度大,風險高。
當然,最重要的還是大部分沒前途!
對,就是沒前途!
這一點,現在這個時候,全世界隻有米洛一個人能夠很篤定地做出這種判斷!
雖然在前些年,法國就是在開始實行“去工業化”。
但是航空、汽車、軌道交通、軍工、核電等等在世界上還是保持較強的競爭力。
從事這些領域的大家族和財團,也不可能眼睜睜地看著家族產業沒落。
根據今年初法國政府統計部門做出的統計數據顯示,1996年製造業增加值占國民生產總值的百分之十八點四九,服務業占比是百分之五十七點八三。
但是米洛記得,在後世2020年,法國的製造業增加值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已經降到了百分之十以下!
而服務業的增加值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超過了百分之七十,比英國、德國和霓虹高!
在後世,法國在全球範圍有競爭力的製造業大企業不是沒有,而是比較少。
法國聞名全球的,是零售業、奢侈品、化妝品、葡萄酒和快消品!
而這些行業,現在還遠遠沒有達到後世那種爆炸的影響力,可以說前途極其光明。
在很難進入法國大家族和財團的固有領域的前提下,依靠著後世的眼光來提前占據賽道無疑是最合適的。
等到後麵這些領域的威力和錢途爆發出來時。
法國的大家族和財團再想限製也就遲了,米洛也就能真正在法國站穩腳跟。
有了這些核心支柱產業,再輔以其他領域的公司,綜合競爭力和影響力絕對不會弱!
考慮到這,米洛提筆在紙上寫下了三個詞——時尚領域、酒業、零售業。
這恰好和他原來來歐洲的目的相輔相成。
這些都是可以讓帕拉丁傳媒發揮作用,而且不會引起法國政府和大財團敵視的行業。
那麼時尚領域該從哪裡動手呢?
古馳是意大利的,而且已經談判的差不多。
想拿到手隻是時間的問題。
但是法國才是歐洲一切奢侈品品牌的聚集地。
根據安德烈搜集的資料,現在法國化妝品領域實力最強的歐萊雅集團是不可能被收購的,對米洛而言確實是一種遺憾。
但是沒辦法,歐萊雅集團的創始人歐仁·舒萊爾的獨生女莉莉亞娜·貝當古防的是所有人,他收購不了,其他人同樣收購不了。
而且這個女人還謹慎的很,基本不離開巴黎。
米洛就算想冒著得罪所有法國大財團的風險,玩他在意法半導體身上玩的那一招也沒辦法得逞。
美國警察總沒辦法衝到巴黎裡,去把那個老女人抓出來吧?
從這一點,也可以看出來這些法國大財團的成員們非常謹慎和不相信美國人。
他們是真的很少離開法國,很少離開歐洲,很少去美國……
現在歐萊雅集團的第一大股東是gesparal公司,持有歐萊雅集團百分之五十三點七的股權。
但是這家公司隻是一個單純為了合作控股而成立的殼公司,僅有兩個股東,分彆是持股百分之五十一的莉莉亞娜·貝當古,以及持股百分之四十九的瑞士雀巢集團。
之所以如此控製,也是莉莉亞娜·貝當古在1974年時得知當時的法國政府想對歐萊雅集團進行國有化,因此而做的保命措施,引進雀巢集團來自保。
在那年,法國政府被雀巢集團公關成功,批準了這項合作。
但是卻限製了莉莉亞娜·貝當古跟雀巢集團在二十年之內不得轉賣、轉讓或者抵押歐萊雅集團的股權。
現在限期已過去。
米洛如果想打歐萊雅集團的主意,唯一的方法便是將瑞士雀巢集團給收購了。
不然就隻能從股市上收購一部分股權,成為一名大股東。
在米洛看來,投資歐萊雅集團是肯定要的。
但是為了他的戰略,他必須擁有完全控製的一家化妝品公司。
至於香奈兒公司,同樣沒戲。
這家公司還未上市,被維德摩爾家族持股超過了百分之七十。
這個家族實力強悍,之前可是持有法國阿米奧轟炸機的生產商菲利克斯·阿米奧公司一半的股權,是法國的一個老牌家族。
而愛馬仕公司,現在傳承到了愛馬仕家族第五代,家族集體持股達到了百分之五十六點二,也難搞。
而開雲集團,現在還隻是一家成立了二十幾年的木材公司,正在往奢侈品領域轉型。
反倒是後世法國奢侈品公司中市值僅次於歐萊雅集團的路威酩軒集團。
這家十年前由貝爾納·阿爾諾將路易威登與酩悅·軒尼詩合並而成的奢侈品集團。
按照布萊克本基金會的分析,它是最符合米洛收購想法的。
一個是它有兩個大公司合並而成,內部股權分散,內部整合到最近才剛剛完成,而且還不穩固,內部一直在爭權奪利。
第二個原因則是它此時的規模,還不是以後那個路威酩軒,還沒趕上世界奢侈品市場規模大爆發的它,實力遠不是以後可以比的。
那麼,還用猶豫嗎?
就先拿這個開刀!本站域名已經更換為()?。請牢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