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二十九日,捷報到達京師,朝野上下一片歡騰,崇禎皇帝更是欣喜若狂,龍顏大悅。
初戰告捷,斬敵過萬,崇禎立刻下旨,犒勞三軍,對一乾有功將士毫不吝嗇的加封了一番。
禮部的《皇明時報》對遼東大捷大大宣傳了一番,原本一片沉悶死氣的京師仿佛一下子活了,各個生意蕭條的茶樓酒肆在短短幾日內生意變得異常火爆。
整個北直隸、乃至受建奴蹂躪最嚴重的山東等地,陰霾的氣氛也一掃而空,眾多人鼓掌叫好,有人甚至叫嚷著要直搗盛京,誅殺所有建奴。
曆史上,輸出戰爭往往會轉移民眾的注意力,緩解內部矛盾,這不僅關係到民族國家榮譽感,更重要的是,戰爭勝利往往會代表更多的利益,對給底層民眾畫餅有很大幫助
崇禎每日關注報紙,看多了報上那些語氣激昂的評論,他也生出一個徹底平遼的想法,然而戶部尚書李待問給他撲了一盆涼水。
他言道,遼東聚兵二十餘萬,每日糧餉消耗極大,戶部的錢糧已經被前線耗儘了,要是再強行征收賦稅,隻怕直隸百姓被逼的造反。
崇禎慢慢的恢複了理智,他何曾不明白大明現在的處境,整個北方都被打爛了,財政更是一塌糊塗,隻能靠江南了。
消息傳到南直隸,各府州縣鞭炮徹夜不停,一大群說書人更是連夜寫稿,編出錦州大戰的數十種版本,把天武軍捧上了天,即使說書人吹的再玄乎,每日聽著依然如潮。
天武軍家屬們更是揚眉吐氣,讓鄰裡羨慕。
.......
清軍自錦州失利,開始全線撤兵,八旗滿洲、八旗蒙古、八旗漢軍以及外藩蒙古諸部,皆退往大淩河。
大淩河上,到處搭建著浮橋,絡繹不絕的八旗大軍源源不斷的往河岸撤退,連南岸的大淩河諸堡都放棄了。
皇太極躺在龍輦上,麵無表情的看著簾外的大軍渡河,隻見八旗軍個個垂頭喪氣的,一些被搶救過來的披甲兵躺在車上被顛簸的大喊大叫的。
被鉛彈打中的那種痛苦難以用苦澀難懂的滿語來形容,清軍營中缺乏醫療兵,醫療還落後,大多受傷的八旗兵隻能在嚎叫中流失生命力,飽受痛苦而死。
大敗而歸,八旗軍氣勢全無,那些八旗蒙古和外藩蒙古諸部更是一路抱怨旗中傷亡太大,表示出強烈的不滿,要皇太極為他們部落補充糧草人口。
巴林部的首領塞布騰郡王甚至大嚷道:“我巴林部要回漠南,重新考慮與大清的關係!”
若是在平時,有哪個蒙古部落敢公開說出這種話,那就意味著離死不遠了,不過現在,那些高高在上的清國王公大臣們居然一個個裝聾作啞,沒有一個人上前嗬斥,連皇太極對這種大逆不道的話也充耳不聞。
清軍的大舉撤退,一直受到龍驤夜不收的嚴重關注,朱慈在錦州城召開了盛大的軍議,主張繼續渡過大淩河,繼續追擊,打到盛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