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2章 崇禎大殺四方(2 / 2)

內閣首輔陳演滿臉驚駭,其他大臣也滿臉驚駭,紛紛往後挪了挪步。

皇帝這是瘋了呀!是誰給他喂了丹藥,吃出毛病了?

內閣首輔陳演還沒來得及問他最近吃了什麼不該吃的東西,隻見崇禎提著劍向自己走來,冷聲問:“陳愛卿,你是內閣首輔,你可有何禦敵良策?”

陳演縮了縮脖子,戰戰兢兢地垂首站立,根本不敢抬頭直視崇禎。

他雖然不知道皇帝今天為什麼發瘋,但他很清楚,要是自己也想著告病還鄉,隻怕這瘋子會直接將自己砍死,畢竟自己是內閣首輔。

最重要的是,剛乾了不到一個月的內閣首輔陳演也不甘心就這麼下崗,在他看來,以自己的地位和才能,投降了大順應該還會是內閣首輔,物以稀為貴,大順中還沒有一個大學士坐鎮。

陳演心中迅速思考應對良策,此時的機警絲毫不下於當年殿試時的狀態,最終他勉強一笑道:“陛下,臣愚鈍,尚無良策獻上,不過臣願意捐資五百兩,犒勞守城大軍,以解京城之圍,保我大明江山!”

以退為進,好家夥!

崇禎怒極而笑,內心對其卻更加的厭惡,他掃視眾臣道:“如今國庫空虛,已無半錢銀兩,諸位愛卿皆是我大明臣子,可否捐出家私湊出百萬軍餉犒勞守城將士?”

“百萬?”

聞言,百官們都不由得埋下了頭,他們沒想到皇帝的胃口現在這麼大了!

百萬兩銀子,人均也就萬八千的,對在場諸人來說,小錢!

但他們覺得,現在京師已經沒有希望守住了,大順軍攻占京師已成定局,眼前這位皇帝說不定過幾天就要涼了,實在沒必要白白浪費自己為官多年辛辛苦苦攢下的錢財。

百官們再一次很默契的保持了沉默,有幾位忠心的想捐資的大臣也沉默了,他們不敢跟整個文官集團作對。

崇禎的火氣越老越大,內心的防線一次次被突破,眼前的這群官員,心中已經沒有大明了,都在為自己的未來做謀劃!

他強忍著怒氣,看向陳演,說道:“你是內閣首輔,隻有五百兩家資?”

陳演一本正經道:“臣家中隻有薄田二十畝,老仆二人,曆年做官所得俸祿積攢之資不過五百五十兩,本想靠這些銀兩安度晚年的,既然國運維艱,陛下啟金口求助,臣願拿出所有家資五百五十兩以充軍餉!”

說完,陳演麵露決絕,一副大義凜然的樣子,隻等皇帝許一聲:壯哉!

“你放屁!”崇禎一腳將他踹倒在地,提著劍喝罵道:“奸臣,你當朕不知道?你的名下有良田沃野五萬畝,府庫所讚錢糧更是不下二十萬兩,還敢在朕麵前哭窮!你還要臉嗎?朕提拔你這種忘恩負義的東西,簡直就是瞎了眼了!”

老底被揭,陳演大驚失色,見皇帝想要殺自己,連忙爬起來抱著崇禎大腿,不斷叩頭道:“臣罪該萬死,請陛下恕罪啊!”

崇禎再度將他踢開,怒道:“你死有餘辜!”

陳演剛爬起來準備再抱大腿,便被暴怒的崇禎連砍七八劍,死於血泊之中。

皇極殿中一片驚叫,所有大臣都忍不住殿外挪動,隻是殿外早已圍了一群全副武裝的羽林衛,沒有皇帝的命令,任誰今天也走不出這座大殿。

兵部侍郎張縉彥嘭的一聲跪在地上,拿著象笏的手都在抖動,似乎片刻就要被斬殺全家似的。

他說著顫聲道:“陛下,臣願捐出所有家資十萬兩,告老還鄉!”

張縉彥跪在地上,腿腳依舊在發抖,兵部尚書陳新甲掛掉了,按照製度,他這個兵部侍郎肯定要頂上的,這個關節主持京師防守?大順軍要是進城了還不活剮了自己?

沒有人知道張縉彥的想法,但崇禎可以看得出來,此人明顯是害怕的,是真的害怕!

“臣,工部尚書陳必謙請病還鄉!”

“臣,東閣大學士魏藻德請病還鄉!”

“臣,刑部尚書張忻請病還鄉!”

……

看著眼前跪著數排朝中重臣,崇禎眼中的寒意越來越深,他怒道:“諸臣平日所言若何,今國家若此,無一忠臣義士為朝廷分憂,朕看你們一個個真是病入膏肓無藥可救了!”

崇禎的雙眼漸漸發紅,加上內閣首輔陳演滾燙的鮮血濺在他的臉上,讓其看上去十分猙獰,他真正的瘋狂,真正的爆發了!

“既如此,便讓朕收了你們吧!”

他提劍衝入人群便是一頓砍殺,一邊砍一邊吼著:“諸臣誤朕,皆可殺!”

群臣立時炸了鍋,爬起身來便往柱子背後躲,有幾個想突圍逃出皇極殿,卻被殿中的羽林衛踹了回來。

其實不僅大臣們驚恐,連在一旁掠陣的羽林衛一個個都是滿臉呆滯。

有羽林衛甲士默默讚曰:“吾皇威武......”

皇極殿中鮮血橫灑,大臣們一陣鬼哭狼嚎,被砍死砍傷者足有二十餘人,慘不忍睹。

一名喜歡上書彈劾噴人禦史被砍斷了右臂,還有一名善於說教的大學士被砍得毀容了。

披頭散發的崇禎繞著皇極殿足足追砍了二十多圈,終於體力不支,喘著粗氣停止了追擊,他邁著沉重的步伐走向了兵部侍郎張縉彥。

此時的張縉彥被嚇尿了,癱倒在地,一個勁的磕頭告饒:“陛下饒命,陛下饒命啊!”

崇禎的火氣被瀉的差不多了,又見這慫包磕了一頭的血,覺得他是真的畏懼天威,於是道:“朕先留著你的狗命,立即給朕擔任兵部尚書,組織城中軍民守城,若是守城不利,朕滅你九族!”

張縉彥哪裡還敢拒絕,當下磕頭如搗蒜,痛快應下了,口中還高呼吾皇萬歲萬萬歲。

其他眾臣也不跑了,躲得遠遠的,忙跟著附和起來,口稱吾皇英明神武......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