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是一鼓作氣入朝滅了滿清,還是西征蒙古,將漠南徹底納入大明版圖?
朱慈烺左右為難,難以取舍,漠南蒙古降而複返,不打不行,打蒙古也相對容易一些。
以科爾沁部為首的三盟聯軍,出了長城沒折騰幾天,就被龍武軍像趕鴨子一樣趕回去了。
漠南蒙古的兵力並不多,戰鬥力也不強,明軍西征蒙古困難之處主要是後勤補給,水土不服。
朱慈烺首先排除了兩線用兵的次略,以明軍的兵力和戰力,可以支持兩線作戰,但戰爭打的是後勤和物資供應,涉及到征調民役等一係列的問題。
不同區域的兩線作戰,消耗的人力物力遠比單一戰場大得多,需要設立兩個後勤供應中心,什麼都需要搞兩套供應,曆史上的大明就是被兩線作戰拖垮了。
尤其是崇禎十三年和崇禎十五年這兩三年,鬆錦大戰抽光了九邊所有精銳,十幾萬明軍在堵在遼東打滿清,中原各省的十幾萬兵力又集結在開封府打朱仙鎮大戰,打李自成,一南一北徹底耗光了大明最後的力量。
其實在崇禎十五年時,曆史上的崇禎就已經知道大明要完蛋了,時常提到氣數二字,但他還是掙紮了兩年。
朱慈烺自認為要是自己空降到崇禎十五年兩場大戰後,也沒法救大明了,隻能乾瞪眼。
畢竟狠人孫傳庭已經證明了,根本玩不動,什麼都遲了,後勤不繼,打個屁的仗!
即便崇禎不催促進軍,明軍遲早餓到兵變,不戰而潰。
曆史的教訓是慘痛的,任何形式的雙線作戰,朱慈烺都會儘力避免。
朱慈烺越想越頭痛,現在是六月份,冬天的後勤補給成本會更大更困難,要打就要儘快打,必須在十月份天氣寒冷之時結束用兵。
想到這裡,朱慈烺向南京的內閣征詢了意見。
聽聞皇帝準備繼續用兵,內閣的奏本如同雪花般飛向沈陽,大多是持反對意見,各人言說前線軍隊的後勤供應、糧食、彈藥、物資等嚴重不足,已經不足以支撐下一步的戰事了。
為了這此北伐,數年來江南積累了充足的物資,但明軍連續作戰,補給線拉的太長了。
天武軍和靖武軍的補給還好,一直走的沿海地區,出關後的關錦之戰也是在靠近大海的遼西走廊打的,海運補給消耗小。
但自從收複沈陽,明軍繼續往北,那補給線就遠了,加上天氣和地形的因素,後勤的供應運輸帶來了巨大的困難。
除了遼東的戰況,還有中原戰場,陝西、山西等地,遠離江南,多山多水,後勤頗為困難。
中原地區雖然被明軍收複,但由於很多地方受災高達十幾年,加上戰亂造成了大量百姓顛沛流離,安撫賑濟災民更是需要天量的糧食。
內閣首輔楊廷麟上書言道:“陝西等收複之地還未穩定,已有部分百姓向流寇、盜賊轉化的趨勢,如果不儘快安撫製止,很可能會引發大規模動亂,望陛下三思!”
戶部尚書張國維也是從戰後重建方麵反對,言說中原地區久經戰亂,現在己經十分荒廢,現在剛剛收複,急需招撫居民,恢複生產,如果繼續對北方用兵,中原地區秋播造成一定的影響,恢複重建工作就還要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