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家集團的宣傳工作做的非常好,跟後世的傳銷有的一拚,他們在日本各地向日本民眾鼓吹改稻為桑,言說有專家輔導指導桑田養殖,產出的生絲包銷售到大明,能賺大錢!
於是,短短一年時間內,日本的農民大規模鏟掉田裡的麥苗,改為桑田,專產蠶絲。
因每畝桑田產的絲,要比每畝農田產的糧收成要高數倍,所以在第二年,選擇嘗試的日本農民賺發了,皇家集團下的產業也有了誠信。
等到第三年時,整個日本的農業發生了劇烈的變革,鄉村各地基本家家養蠶製絲,到處都是紡婦和手搖紡車。
大明開辟海外市場,進行大規模的海外貿易,需要大量的生絲製造絲綢,而大明國內要保證糧食充足,不能用太多的耕地養蠶。
因此,狡猾奸詐的朱慈烺想出了跨國公司的戰略,從全球戰略出發安排自己的經營活動,在日本建立子公司,利用日本的人力資源和原料資源,生產的東西在日本加工賣給日本人,或是將生絲原料運回大明生產絲綢賣給西方各國。
如此一來,皇家集團不僅控製了日本的糧食市場,還利用生絲謀取最大的利潤。
這種事不僅皇家集團在做,在朝廷的鼓勵下,大明東南沿海的大量商人湧入日本市場,低價收購日本的農田,日本的農民逐漸淪為了大明商人的佃戶,以養蠶為業。
因為大明不允許土地買賣,而日本的土地私有化,可以買賣,且政策鬆軟,隻要給錢怎麼著都行,這樣吸引了大明的奸商們組團出海買地。
日本也有聰明人,有的有學之士看出了這個門道,預感到了強烈的危機,他們不斷向天皇紹仁進言,表示如果任憑華商這樣折騰,日本的本國經濟就會完全崩塌,徹底掌握在彆人手中了!
然而年輕的紹仁是個有雄心壯誌的天皇,特彆跟天武帝幾次通信後,信心大增,他深知想要恢複皇權,必須手中有一支忠於自己的強大軍隊!
想要組建操練出一支強大的軍隊,就必須投入大量的錢財,這是小孩子都懂的道理。
而天皇的經濟來源,主要靠大明的糧商和生絲商人們繳納巨額商稅,畢竟日本的土地基本在各藩主大名手中,繳納的賦稅很低。
天皇想要得到支持,就不能打壓他們,反而還要時時的拉攏恩賜。
因此,紹仁天皇為了自己的夢想,不僅繼續維持現狀,還多次下旨鼓勵日本各藩改稻為桑國策。
他甚至直言:“朕吃的大米,都是大明種植的,爾等無需多言,吃就得了!”
紹仁並非憨貨,相反,他跟著朱慈烺學治國,變得越來越聰明,並有著長遠的考慮。
他覺得,日本國內因改稻為桑,必然會導致土地兼並日益加重。
由於掌握政治權力的武士階級貧困化,和無政治權力的町人階級富有化,以及隨著商品貨幣經濟的發展而在町人階級內部發生兩極分化。
對於町人階級而言(市民、商人階層),他們有錢了,是人上人了,但幕府統治依舊按照以往士農工商的身份製度進行統治,因而町人階級開始不滿,想要推翻幕府統治。
短短幾年時間,事情真如紹仁所想的那樣發展,日本的一些有識之士,開始提出“四民職分平等論”,打出“學習大明廢除四民,不論貴賤貧富,一律視為同輩”的平等精神旗幟,將倒幕運動推向了高潮。
倒幕運動的主力,自然向著大明支持的天皇一派靠攏,因為幕府為了維護統治,在瘋狂打壓商人。
而紹仁有先見之明,早在去年就已經學習大明的天武新政,在天皇的勢力範圍廢除了士農工商社會等級。
就這樣,日本天皇紹仁身邊彙聚的人才和有錢人越來越多,天皇與幕府的實力逐漸發生了變化。
加上這次從大明購買大量的軍火,紹仁非常有信心,在三年內徹底完成統一日本的大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