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九月臨危受命出任征緬主帥,徐青山威風凜凜的帶著十八名禦林軍及一眾太醫,乘飛剪船火速趕往前線,接任李定國。
好在李定國生命力旺盛,沒有早早撒手人寰,前線明軍軍心還算平穩。
在七八名太醫的搶救下,李定國好歹緩過氣來,被送往京師醫治。
此次前線臨陣換帥,換的不僅僅是徐青山一人,與他搭配的班底也是精銳儘出,讚畫長是雲南巡撫王夫之,副將軍是女將軍秦良玉之子馬祥麟,人稱“趙子龍”、“小馬超”,常單騎衝陣,取敵將首級!
加上原本就打了三次戰役的黔國公沐天波,李定國長子李溥興等名將,大明這次可謂是誌在必得,踏平緬甸!
(大軍南下征緬時,躲在緬甸一戶農家的沐天波與徐明德欣然歸隊。)
趁著與李定國交接任務那幾天,徐青山命夜不收四處打探消息,同時召開軍事會議,和沐天波、馬祥麟以及隨行的讚畫們商討這次征緬甸的作戰計劃。
據夜不收回報,在大軍第一次入緬之時,幫助過明軍的大山土司下落不明,大山土司的地盤已經被緬軍洗劫一空,村寨都被焚毀,這讓徐青山等人預感很不好,這些境外的土司很可能已經倒戈了。
這次軍事會議的決定非常慎重,徐青山提出了自己的建議:兵分兩路,水路並進!
與李定國先前的路線不同,他的提議進軍路線是一路直接從緬甸西北的猛養、孟拱出發南下,這片區域距離緬甸國都東籲最遠,緬王的勢力最弱。
緬軍想堅壁清野,難度很大,明軍給養被切斷的問題,可以得到很好的解決。
同時,徐青山計劃在戛鳩江附近造船,然後順江而下,控製住整個江麵和另一路大軍直接從水路夾擊老官屯。
另一路明軍可一路南下,從陸路繞到老官屯背後,水陸夾擊,拔取這個緬軍最重要的防禦工事,然後再直搗緬甸國都東籲!
這個戰略計劃得到了大多數將領的認同,因為上一次征緬,明軍孤軍深入最大的原因就是老官屯沒拿下,加上從木邦一路南下的路上,各地土司基本還受到緬王牽製,緬軍很容易實行堅壁清野的策略。
一旦斷糧和補給線被切斷,明軍就會處於孤立無援的狀態。
徐青山選擇從緬甸西北進軍,很好的避免了問題,當地土司遠離緬王,靠近大明,補給線和行軍上,要安全的多。
由此可見,徐青山為這次出征做了充足的功課。
然而有一個熟悉緬甸事務的南軍都督府官員向他提議,言說若想平定緬甸拿下賊都東籲,必須有五萬大軍才行!
有李定國的前車之鑒,徐青山不敢托大,從南軍都督府調了一萬人馬,湊了兩萬人,又調派了海軍兩千人。
徐青山希望他們能在伊洛瓦底江上大顯身手,攻陷緬軍水上最重要的防禦工事,也是緬甸境內最大的木柵營寨——老官屯!
對於他來說,打個緬甸,即便是緬甸曆史上最強勢的東籲王朝,這兩萬多人足夠了,這還是他看在有英吉利軍隊插手的麵子上。
若是出動五萬人馬,就算是贏了,也是臉上無光,沒有逼格。
九月十六日,徐青山接任主帥的第三天,便下令出兵緬甸。
他自領西路明軍,副將軍馬祥麟隨軍協助,出萬仞關走戛鳩,意圖進入緬甸西北部後再南下,以求出其不意的在老官屯前方的重鎮新街出現,打緬軍一個措手不及。
東路明軍則由沐天波統領,出銅壁關後直接路上攻下暮蠻(緬甸八莫),乘坐打造好的戰船直接攻取新街,然後和徐青山大軍彙合,直接拿下老官屯。
眾將覺得如此倉促出兵,恐軍心不穩,王夫之建議等九月的雨季過後再出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