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武三十一年八月,大明第二次西征的大軍渡過伏爾加河,與漢王的人馬成功會師,兵鋒直指梁讚大道。
此次西征伐俄,包括駐守中東的征西、北庭兩大都護府在內,朱慈烺共征集了一百六十個明軍步兵營,一百八十個邊軍步兵營,一百門攻城炮,八百門野戰炮,共計十三萬步兵、炮兵,以及七萬名騎兵。
在這支幾乎來自亞洲各國的部隊中,大明神州本土軍隊隻有十萬人馬,他們乘坐火車出關,又在茫茫戈壁上行進了數月。
西征大軍分成五支主要力量,中央由朱慈烺親自指揮的主力突擊部隊,並輔以神機侯趙景麟的一支人馬。
兩支側翼部隊由漢王朱和墿和襄國公曹變蛟率軍輔之,開國公徐青山的軍隊負責掩護中軍南側,宋國公李定國為前鋒大將。
除了漢王朱和墿,其餘四人絕非等閒之輩,皆是追隨朱慈烺多年的老將,飽經戰陣,戰場經驗豐富,任何一個都是當世名將,能獨當一麵。
(三人有著滅國記錄,另一人是皇明軍校副院長,軍中遍地是學生)
皇帝親征,帝國幾大戰神出動,西征大軍雖經曆了狂風沙浪的洗禮,但大家皆信心十足,戰意高昂!
伏爾加河畔,浩瀚的明軍大營中,連綿的營帳如眾星拱月般環繞禦營。
禦營內,幾盞電燈透過宮燈玻璃罩散著穩定柔和的光,紫檀小架上,宣德爐裡爬出嫋嫋的檀香。
銅火盆裡燃燒著幾塊木炭,跳動的火苗下木炭明忽暗,帳內暖烘烘的,很舒服。
寬大的紫檀條案上,一隻細杆朱筆蘸了七分墨,在後勤部的奏陳上飛快批複。
後勤給養問題可以說是整場戰爭成敗的基礎,明軍戰線長達百裡,部隊成份複雜,交通困難,地形不利。
特彆是由於漢王朱和墿先前未能達到攻克梁讚大道的戰略要求,使得俄軍結集力量與明軍對峙,給養問題顯得格外重要。
朱慈烺對征俄一事考慮了十年之久,早就在俄國邊境以南和以東的西伯利亞之地建立了九座大型兵站,每座兵站糧草充足,足夠明軍消耗多日。
不過,計劃不如變化,根據後勤部呈報上來的統計,輜重隊將這些糧草運送到前線,需要三千多輛馬車和兩千多輛牛車,還需要十萬頭挽畜及五萬匹戰馬,每頭挽畜每天就要消耗近十萬斤飼料。
據後勤部計算,大半年來有近五分之一的隨軍糧草都被挽畜消耗了,難以長久維持一支遠離兵站或給養地的前方部隊了。
而且到俄國後,雖然時值夏季,但除少數輕型車隊外,由於道路泥濘,多數車隊無法通行,也沒有適合放牧的牧場,明軍不得不丟棄和就地消耗大批糧草。
為了避免拿破侖征俄的悲劇發生,朱慈烺的戰略計劃是:展開一兩次規模浩大的總決戰,殲滅俄軍主力有生力量,在短期內占領莫斯科,迫使俄國舉國投降。
當年拿破侖就吃過後勤的虧,因拖遝補給困難,六十萬大軍到莫斯科時就掛掉了一半。
不是拿破侖不行,沒有考慮到後勤,相反,他這種軍事奇才,第一件事就想到了後勤,還詳細計劃了一大堆。
奈何俄國人狡詐,來個堅壁清野,焦土政策,主力大軍後撤,甚至玩起空城計放棄了莫斯科,致使拿破侖的一切後勤保障計劃都落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