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是誰吃了幾月的土豆蘿卜白菜,猛然間,在不可能的時間,吃到了不可能吃到的蔬菜,也會有種熱淚盈眶的感覺。
這時候的領導乾部,並不比普通百姓生活的更好多少,也許他們也有些特權,但是在那個時代並不多。
能夠相信嗎?九十年代,奉天市主管政務的武高官,在他的嶽父嶽母來找他,因為老家的房子已經不行了,想找他安排一套房子的時候,他隻是把兩位老人接到他的家中居住。
而他的家,也不過是一個五十幾平米的小套間而已,既沒有什麼省市大院一號彆墅二號彆墅,也沒有什麼可以給保姆安排幾十平臥室的豪宅。
隻不過就是一個五十幾平米的普通住宅而已,而且就算是這個,也還不是他的,而是組織給他安排的。
武高官對他的嶽父嶽母說“我最大的權利,就是能夠安排你們能和我住在一起。”
可是當武高官在國外考察時,因飛機失事而離去之後,卻受到無數小人的非議和嘲諷。
而武夫人最大的願望,就是希望組織,能夠把那套五十幾平米的房子,留給她和她的孩子居住,因為離開了這裡,她真的就無家可歸了。
直到過了十多年後,武夫人才得到了飛機保險公司的賠償,可是逝去的人就再也回不來了。
是以,我們要堅信,有信仰的人,在任何時候也都是存在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接近一個小時的參觀之後,孫高官和沈高官以及朱家村的人,再次回到了李二順的家裡,大家還是盤腿坐在那個炕上,炕桌上還是擺著那些乾果,不過多了幾個蘋果和桔子。
這一路上孫高官和沈高官什麼都沒問,也沒說什麼指導的話。
不過,回來之後,孫高官倒是先問道:“李老哥,朱總,我想問下,你們這麼大的一個大棚需要投入多少錢?”
李二順沒有說話,而是看向了朱耀靈。
朱耀靈想了一下說道:“領導,這樣一個長八十米,寬十米,高兩米五的大棚,彆的先不算,隻是算那些薄膜,就需要接近一千二百餘平方米。
而現在,在東北地區還沒有地方能生產這種薄膜,我是通過關係在京城購買到的這些薄膜,那裡最便宜的薄膜,也需要三毛五分錢一平方米,而最好的是要一塊二毛錢一平方米,而我買的是一塊二毛錢的。
也就是說隻是薄膜這一塊,這樣的一個大棚就需要一千四百多塊,接近一千五百塊錢,就算是一千五吧。
這還沒有計算運費,還有修建大棚的其他材料,以及人工,還有蔬菜種子,以及日常的人工看守,種植,養護,農藥,肥料,燒煤取暖這些東西,全都算上的話,這一個大棚從建設,到出產第一批蔬菜,那麼我們的投入是接近兩千多塊錢。…。。
而這裡有九十五個大棚,就算是一百個,總投入也是接近二十萬。
而這裡麵,最大的大頭就是大棚薄膜,我知道孫高官在看過這些大棚之後想要發展大棚種植,這確實是一個好的方向。
這不但可以解決老百姓冬天吃菜難的問題,還可以就地解決很多人的就業問題,更是能夠讓更多的百姓致富的問題。
但是這裡有一個繞不過去的坎,那就是大棚薄膜的價格問題。
不是所有的農民家裡都能拿出來這麼多錢的,即便是一個大棚,那也需要兩千塊錢左右,這對一個農民人家來說,並不是小數目,可以說這是很大的一筆巨款。
而孫高官,如果您想讓著奉天省的百姓,在冬天都能吃得上菜。
想讓這奉天省的農民都能建得起大棚,那麼隻有一個辦法,發展化工企業,把薄膜的價格給打下來。
至少要打到一半,隻要把我們建的這種規模的大棚,價格給打到一千五百塊以下,最好是在一千塊左右,這樣才能讓老百姓想去乾,敢去乾。
而隻有這些也是不行的,也必須要把化肥,農藥的價格控製住,而這些也還是需要化工行業的發展。
所以,歸根結底,想要發展大棚種植的根本關鍵因素,不是在這土地上,而是在化工廠。
可是化工這東西,想要降低成本,就一定需要擴大規模,規模小了,成本必定會高,成本高了,那麼我們還有什麼必要去搞什麼大棚種植呢,老百姓乾不起。
還有就是農業技術問題,在開始乾的時候,我還很擔心這些菜的種植和成活問題,好在長安叔是把種菜的好手,這些大棚在他的管理之下倒是欣欣向榮,沒有出什麼大問題。
可是彆人呢,不是所有人都有長安叔的手藝,那些貿然去種的,可能一個失誤,就會血本無歸。
所以大棚種植的農業科學也得講,土辦法也得結合,這就需要能夠下到田間地頭的農學院的學者們去總結經驗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