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那台筆記本電腦上,看著在朱耀坤的操控之下,不斷變換的,由那台無人機前端的攝像頭拍攝的圖像快速的閃過。
朱耀靈也慢慢的回憶著後世的一些事情,在他來到這個世界之前,那時的世界上還是戰火不斷,斯拉夫兄弟生死鏖戰了兩年多,死傷無數。
中東地區各方支持的武裝力量,不斷的在和魷魚進行著拉扯,巴勒斯坦地區的災難讓那裡已經成為了人間地獄。
那些年的戰爭中,無人機,無人戰車,無人快艇全都大放異彩,在戰場上屢立戰功,大毛的戰艦被二毛的無人快艇擊沉多艘,自家機場也被二毛和北約的無人機突襲而損失慘重。
而陸戰之王坦克,在麵對無人機時,兩邊竟然都沒有什麼好辦法,最後兩邊竟然都玩起了在坦克上加防護罩的烏龜殼戰術。
把一個新時代的高科技戰爭,都給打成了一戰的對峙戰爭。
這一個新課題的出現讓所有人都感覺到頭痛,可大陸卻是在不聲不響中,把自家的無人裝備給玩到了極致。
海陸空潛天,這五大戰爭空間領域,已經被大陸全都給占滿了。
而現在這個世界中,按著時間線,雖然各國有都有自己的無人機計劃,但眼前走到最前麵的,毫無疑問的就是美國。
在幾年後的第一次海灣戰爭中,美國的“先鋒”無人機第一次亮相,雖然因為“戰斧”巡航導彈的大放異彩而沒有顯得特彆出彩,但是它還是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
而“戰斧”巡航導彈,在一定程度上來說,它也是一種大型的無人機。
隻不過它相對來說更加智能一些。
隨著美國對無人機的研發不斷深入,到後來美軍的無人機係列從戰略級的MQ係列如“捕食者”“收割者”,到XQ係列的“女武神”忠誠僚機,到RQ係列的“全球鷹”。
還有小型、微型的“雪雁”“黑黃蜂”等。
在朱耀靈上輩子的那個世界,隻有大陸和美國才可以說是站在了無人武器的巔峰之上。
可是如今朱耀靈也在這個領域先踏進來了一隻腳,那麼在未來也就多了一種可能。
不過隻是靠自己的力量還是不行,現在看港島朱家是鮮花著錦、烈火烹油。
可是朱家的根基還是太過薄弱,自己現在之所以能夠左右逢源,除了自己在一些事物和事件上占了先手之外,還和現在的國際形式是分不開的。
兩極對抗,三國爭霸,自己這條小魚在這之間借著時局左右逢源,才有了現在的地位。
可是當時局變化之時,自己還能夠在這中間遊弋多久,就是個很難說的問題了。
而這個世界上的最底層邏輯就是武力,沒有武力的保證,任何事物都是鏡花水月,虛幻泡影。
而想要自己的武力能夠快速的提升,還是要和大陸在這方麵加強合作,畢竟大陸的技術底子可是非常深厚的,現在不過是因為資金的問題有所側重,而暫時壓製罷了。
至於和美國合作,朱耀靈想都沒想過,如果在這方麵去和美國合作,那隻能被美國的軍工複合體給吞的一乾二淨。
他們現在正是強大的時候,與他們相比自己根本就沒有談判的本錢,隻有和大陸合作自己才能有著平等的地位,才能獲得更多的利益。
而自己現在和大陸的海陸空三軍的關係都非常不錯,自己還有著對外軍事裝備的銷售授權,那麼在進一步的技術合作上也就有了先天優勢。
想到了這裡朱耀靈心裡也就做下了決定。
這時海麵上的那架無人機已經在由十艘高速艦艇作為坐標的二十公裡長的區域內飛了幾個來回了。
朱耀坤這時說道:“老四,我的小家夥要返航了。”
朱耀靈聞聲,也抬頭看向了天空,隻見那架小飛機正在開始減速,慢慢的向著海麵接近。
不大會,這架小飛機下邊加裝的,在水麵上起飛降落時使用的浮筒,開始和水麵接觸滑行,並在螺旋槳的推動下開始向著遊艇靠近。
而遊艇上的工作人員也下去了兩個人乘著小艇,把安裝在遊艇上的臨時吊機上的吊帶套在了小飛機的機身上。
隨著吊機的電機轉動,小飛機被平穩的吊了上來。
朱耀靈此時也來到了這架小飛機的旁邊,看著這個和大型航模似的小飛機。
兩米多長的機身,兩米左右的翼展,雙斜垂尾,上單翼布局,後置活塞式發動機動力,推力螺旋槳。
機頭下方有一個可以一百六十度轉動的攝像頭。
朱耀坤看著手下的工作人員都在對這架小飛機進行著進一步的檢查。
就對身邊的朱耀靈說道:“老四,這架遙控無人機樣機,現在基本上也就是這樣了。
它的最遠航程是八十公裡,要想達到他的最遠遙控飛行距離,需要地麵得有一個車載的信號發射車來配合才行。
如果沒有信號車,那就得人背著一個信號發生器,來增強遙控信號,不過這個距離也是有限的,在平地最遠不會超過十公裡,如果人是站在山上,麵對平原,也不會超過二十公。
畢竟人背著的這個信號發生器的功率是有限的。”
朱耀靈聽後,點了點頭。
對於這些地球曲率,發射功率的基礎知識朱耀靈還是知道的。
朱耀坤這時接著說道:“這個小東西的現在的最高升限是一千米,最高航速三百公裡
除了電視信號引導之外,還有一個探測距離在三公裡的小型雷達,這個小雷達就是個雷達小型化的測試品,現在還不成熟。
而我們的紅外熱成像技術,現在還沒有完成長距離小型化的突破,這一點還需要一段時間的驗證才行。
不過你對我說過的其他那些探測手段,我們也都有團隊在進行研發,進度雖然不一樣,但是都還是取得了一些非常不錯的成果。
可是對於無人機進行無線聯網,讓每一架無人機都能成為一個戰鬥節點的功能,現在來說還有很多困難。
雖然在1969年美國軍方就完成了軍用阿帕網的建設,在1983年也確定了tcp/ip協議,但是對於數據的大量快速傳輸,以現在的技術條件,還是有很多的限製。
雖然我相信你說的那種,通過集群網絡進行互相連接,互為節點指揮的無人機群一定會出現。
但是對於現在來說,還是有很多的路要走。
我想至少需要十年時間才可能會有雛形出現,不過這也不好說,萬一有了什麼技術性的突破,那就可能快速的提高這方麵發展進度了。本站域名已經更換為()?。請牢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