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章?戰爭疑雲
在那個年代,許多國家都擁有這種激光乾涉空間天線,其中中華家就有兩套,一套叫太極、另一套叫天琴。
第三種,則是脈衝星測時陣列。
顧名思義,就是一種利用脈衝星陣列測量引力波的辦法。
所謂脈衝星,其實就是中子星的一種,即旋轉的中子星。脈衝星的特點是它會不斷地發出電磁脈衝信號,自兩極而出,形成兩道輻射錐。
輻射錐強大的電磁脈衝信號就如手電筒一般掃過星空,如果其兩極輻射錐與自轉軸不重合,那麼它就會像一個有規律的搖晃手電筒一樣在星空中晃起來,若是輻射錐恰好掃過地球,人們就會觀測到這顆中子星以脈衝星形式存在。
而脈衝星的另一個特點,就是它的周期非常穩定,特彆是自轉周期在毫秒級的脈衝星更是異常穩定。
故而人們根據脈衝星的特性,就想出了這種引力波探測方法。
那就是根據觀測到的不同位置的毫秒級脈衝星,將它們構成一個陣列,然後用天文望遠鏡非常精準的測出每個脈衝到達地球的時間。
如此之後,若是有引力波信號抵達地球,那麼便會對脈衝星陣列裡不同位置不同距離的脈衝星,產生不同影響。
引力波就是時空漣漪,時空漣漪變化會影響脈衝星脈衝達到時間,會使得脈衝周期與抵達時間出現不同變化。
通過分析脈衝到達的變化、變化脈衝星所處方位等等信息,人們就可以發現有引力波到來。
用這種方法探測到的引力波範圍,就是納赫茲引力波,即10的-9次方赫茲範圍。
而在那個時代,中華家的脈衝星測時陣列,就是FAST——天眼。
嗯,其實還有一種辦法,叫做微波背景輻射的偏振測量,其原理是利用引力波的本身具有的兩種特彆偏振模式來實現的,此兩種特彆偏振模式一種叫E膜,另一種叫B膜。
不過這種方法是用來探測原初引力波的,若是原初引力波存在,那麼就會在宇宙微波背景輻射裡麵留下印記,人們通過其留下的印記,判斷是E模還是B膜,就可以知道原初引力波是否存在。
當然了,現在新人類已經變成星艦文明,並且還在以30%光速勻速航行之中,自然沒法用脈衝星測時陣列來探測引力波了。
激光乾涉引力波天文台也沒法用,畢竟那是放在地麵上的。
所以就隻剩下激光乾涉空間天線了。
新人類戰艦按照這個原理,在航行的時候,會刻意安排由搭載探測器的戰艦,按三艘一組,使之保持運動方向一致、速度同步,如此它們的空間位置便固定了。
這麼一來,在勻速航行階段的每三艘搭載此類探測器的戰艦,就可以組成一套激光乾涉空間天線。
現在新人類探測到的引力波,便是通過這套陣列取得的。
也正因為艦隊剛剛進入勻速階段不久,所以一開始科學家還以為是搭載探測器的戰艦還沒調整好同步呢。
但在發現幾乎所有陣列都探測到同樣的引力波信號之後,他們才意識到,確實是引力波信號。
引力波所造成的時空形變其實很微弱,也就是拉伸或擠壓,一般它的形變幅度隻有10的-21級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