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的認知裡,氣態行星之所以是行星,最主要的原因是它不夠大,由此可知,它的構成依舊是以氫、氦這兩種元素為主。
但它的內核是否也隻是這兩種元素呢?
畢竟在原來的理論中,隻要氣態行星質量再大一些,是有可能在強大引力作用下點燃自己內核,發生熱核反應從而變成恒星的。
那麼,氣態行星到底是有恒星的資質呢?還是存在固體表麵、岩質內核,而隻能是行星。
這種研究對恒星係演化學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因為幾乎所有人都知道,這一代的恒星,基本上已經是第三代了。這一代恒星的出現,都是建立在上一代恒星滅亡所拋射的物質基礎上,那麼當初形成恒星之初,為什麼都是氫聚集在一燃成為恒星,而重元素則在另外的地方聚集變成岩質行星?
既然是混沌時代,重元素和氫元素為什麼不能混雜紮堆?這個過程到底經曆了什麼?
另外還有一點,氣態行星會不會是輕重元素紮堆的演化結果?
眾所周知,大質量恒星演化末期出現超新星爆發的原因,是內核出現過多重元素,導致核聚變反應停止,然後無法維持自身引力平衡而向內坍塌,接著在近乎光速的物質坍塌中激烈碰撞,最終因極限碰撞而爆發出強大能量,發生超新星爆發。
那麼,如果恒星係演化之初,那個引力彙聚點就聚集了大量重元素,那麼這個恒星係會不會因為這個原因,而直接無法被點燃形成恒星,反倒加上大質量的關係直接跳過這個階段,在重元素坍塌後直接發生爆炸,最後變成黑洞呢?
或者說,這種成因的黑洞到底存不存在呢?
如果存在,它與超大質量恒星末期超新星爆發之後形成的黑洞有何區彆?它算是原初黑洞嗎?還是二代黑洞?三代黑洞?它的無窮大點是奇點?還是奇環?它的固態表麵在哪裡?
種種問題,都可能在本次對氣態行星內核探測任務之中,找到答案。
而這些問題有了答案,人類的宇宙演化模型,必然也會得到裨補缺漏,許多之前空白的區塊,都會被填補。
所謂的量變產生質變,這些東西,就是人類進步的量變積累。我們都知道,科學分支、各類技術其實都是有相關性的,而一個文明想要邁向更高層次,最好就是所有分支科技齊頭並進。
因為促使人類發現更高層次文明標誌技術的,很可能就是某一項原本毫不起眼的科學分支。
探測飛船在人類的遠端控製下,首先跨過氣態行星的強磁場輻射區,來到木星的最外層氣態層中。
這時候,探測飛船調整姿態,屁股朝下,開始用推進器,抵抗氣態行星強大引力,減緩墜落速度。
若是以往人類搜集氣態行星的氫、氦元素,基本上就是在這一層工作了。基本上都是在這兒展開搜集網搜集,然後利用強勁的引擎逃離氣態行星引力,最終完成資源采集。
但這一次是探索,所以探測飛船在抵達這一層之後,並沒有任何停留,就繼續下沉了。
(本章完)
39288650.
切割磁感線提醒您:看完記得收藏【小書包小說網789】?xiaoshubao.net,下次我更新您才方便繼續閱讀哦,期待精彩繼續!